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心理访谈

胡慎之:好的婚姻里,藏着恰如其分的孤独

发布时间:2023-11-08 10:13:03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田祥玉

采访对象

胡慎之,心理咨询师,关系心理研究者。曾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心理学家之一。拥有20余年的咨询实践经验,15000余小时的个案经验,曾任CCTV《心理访谈》特邀嘉宾,湖南卫视《变形计》、爱奇艺《奇葩说》等节目特邀知识顾问,《蔡康永的情商课》首席知识顾问。在各大心理平台开设“关系心理”类人气课程。著有《恰如其分的孤独》《走出原生家庭》《如果父爱缺席》《在人际关系中成长》《与家人相处的秘密》《高情商沟通术》等作品。

主要观点

无论是哪种关系,其实都需要给彼此空间和时间,都应该允许对方跟自己待一会儿。当一个人在亲密关系里既独立又依赖时,才能感受到人生美妙,婚姻可贵。

当你在婚姻里感到孤独时

一位50多岁的女性抱怨,她经常在婚姻里感到孤独,先生很少理她,更别说懂她了。“我是个‘老妈子’的角色,家务都由我来操持,但大事比如买房、买车,他从不跟我商量,也从没向我表达过感谢。”

她的先生则抱怨,太太在家里的“存在感”极强。他和儿子坐在沙发上看一会儿电视,太太就一定会把吸尘器开得很响,然后在他们面前搞卫生,边搞卫生边抱怨:“你们看看这脏的,要是没有我,你们每天就只能住在猪圈里!”

先生起身去卧室,她就会跟到卧室去搞卫生,并且继续说:“看你把房间搞得这么脏!”他去厨房,她就跟到厨房搞卫生……总之,她一定要在先生面前做事,同时还要抱怨他太懒,什么事都不做,把她视为空气。

如果先生告诉太太:“你可以不用做,我也能做!”她不仅不认同,还会更加生气地反问:“你能做什么?”然后继续边做边抱怨。

先生很郁闷,到底要怎样做,才能让太太不再这样?

我引导他看见太太这些行为背后的孤独心理,理解并接纳她的情绪。在此基础上,对太太说三句话。第一句话是:“你对我来说很重要。如果没有你,我根本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第二句话是:“如果没有你,我的生活肯定一团糟!”第三句话是:“这个世界上,谁会像你一样对待我呢?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这三句话,本质上是在肯定妻子的价值。让她从“老妈子”的角色,回到“妻子”的角色,不再感觉自己在婚姻和家庭中不被重视。当然,丈夫不能只耍嘴上功夫,接下来还要用实际行动去肯定妻子的重要性。

果然,先生只说了一句“你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太太就感动得哭了:“原来,我是有人可以信任和依靠的。”当然,如果这位太太能主动跟先生沟通,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而不是自顾自地包揽一切家务同时又宣泄不满的话,她就不会在婚姻里有那么强烈的孤独感。

在婚姻中,除了过度付出外,还有两种常见的情况会让人感到孤独:一是安全感缺失导致控制欲过剩,二是独立与依赖产生冲突。

我曾接待一位女性来访者,她小时候曾被送到亲戚家寄养,后来回到家,她使出浑身解数帮父母干活,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她认为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父母送走,才有安全感。安全感缺失导致严重洁癖,结婚后,她经常、反复性洗手,时刻与外界保持距离,要求丈夫和孩子按照她的秩序和规则生活,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由她说了算……丈夫越来越不吃她这一套,凡事都跟她背道而驰。她的安全感越来越缺乏,而且时刻都觉得自己在婚姻中很孤独。这种情况,需要从处理童年创伤入手,重新建立内在安全感。

还有一些人,没办法长久地沉浸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因为这样会让他们感到被束缚、被控制,他们急于摆脱关系。但一旦摆脱后又觉得无人可以依靠,于是又想回到亲密关系里。很快,被束缚、被控制的感觉又来了,他们又急于想逃出来,享受一个人的孤独。独立与依赖产生冲突的现象,往往与早期母婴之间形成的不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关。想要自我成长,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很多人把孤单等同于孤独,其实二者之间有很大区别。孤单更多说的是外在形态,而孤独则是说内在感受。二者最明显的区别:孤单是没人理我,而孤独是没人懂我。

孤单指向一个人。举个例子,你想找个人看电影,但找了几个朋友都没人来赴约,只能一个人去看,形单影只,这是孤单。

孤独可以指向多人。比如在婚姻里,明明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彼此却不能敞开心扉分享喜怒哀乐,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也没有任何有效的交流,每天只能重复一些关于“吃饭”“睡觉”等简单乏味的对话。遇到困难或者心情不好时,对方既不理解,也不安慰,这一刻,常会让人感到特别孤独,觉得自己像结了个假婚。

恰如其分的孤独

提到婚姻里的孤独,我们马上想到的都是难过、不幸等负面词语,实际上,并非所有孤独都是坏事。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生下来就要面对三件重要的事:第一件是生命的意义,第二件是存在性孤独,第三件是对死亡的恐惧。第一和第三件事都好理解,那什么是存在性孤独?它不是指实际的寂寞、孤独,也不是指一个人内心中的孤寂荒芜,而是指我们每个人作为单独的个体所存在的、与其他生命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简单来说,当我们从妈妈肚子里出生来到这个世界开始,我们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这种先天的差异,注定了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和我们感同身受,也没有一个人能完全地了解、接纳和共情我们。

换言之,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感到孤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区别是当孤独来袭,我们如何去应对而已。

一个周末的下午,午睡醒来的你发现房间里空空荡荡。你在枕头下找到手机,屏幕亮起,出差的老公没有给你发来任何消息,在奶奶家的孩子不愿意跟你视频,也没有朋友联系你。那一刻,你感觉自己仿佛被这个世界抛下了,备感孤单和无助。

同样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你一个人在家,坐在明亮的窗前,看着自己喜欢的书,让自己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老公在外地出差,孩子去奶奶家了,你觉得时光如此美妙惬意,体会到的是积极甚至极致的享受。

而这种安于孤独的状态,就是一种恰如其分的孤独。是人生如海,而我有帆有岸。比如,从小被父母疼爱有加、人生诸多选择都有家人支持的女孩,结婚后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丈夫工作很忙,经常出差、加班,也许刚开始,她无所适从,但在丈夫的鼓励下,她自己去看电影、健身,一个人短途旅行。“我在做这些事时,清楚地知道有任何需要,都可以向丈夫和父母求助。”

恰如其分的孤独,是家人不在身旁,一个人吃饭也能享受其中。自己去买菜,对照网上的食谱一步步去尝试。饭菜做好后,会发自内心地开心,美美地享用;如果做成了黑暗料理,会有一些挫败感,但是没关系,因为相信下一次会做得更好。

恰如其分的孤独,是跟家人吃完晚饭后,穿上运动鞋,戴上耳机,一个人去外面跑步。一边听歌一边往前跑,看到美丽景色会慢下脚步,可以一个人静心欣赏,也可以拍张照片发给伴侣,与他一起分享。

想要在婚姻关系中保持恰如其分的孤独,需要夫妻双方都有各自的爱好,他们沉浸其中,可以尽情享受。我见过一对幸福的夫妻,丈夫在外面叱咤风云,妻子做全职太太。她在照顾家里的同时,还一直坚持画画。每天忙完家事后,她会去画室,待在里面几小时都不出来。这个时候,她不允许任何人打搅。丈夫每周都会去打球,其间,妻子也绝不去打扰。

当丈夫和妻子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时,伴侣也许不懂对方为何会如此沉迷,但不会去抱怨、责怪,而是理解、接纳,如果对方需要也会提供帮助。我虽然不懂你,但不打扰你,你能安心享受这份孤独,享受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这个时候,孤独就是恰如其分的。

有的男人下班后,会在车里待一会儿,刷刷视频、抽根烟甚至眯一小会儿后再上楼回家。对他而言,外面是战场,家里也有一地鸡毛。只在这个时候,他才拥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时间,静静地跟自己待一会儿。这个时候,如果妻子发现了却佯装不知,不去上前打扰是最好的做法,因为对丈夫来说,他就是在享受恰如其分的孤独。

在婚姻中,需要给彼此空间和时间,让双方都可以“跟自己待一会儿”。如果24小时都黏在一起,这段关系只会越来越糟糕,发展到最后相看两厌,各自孤单。比如,你对伴侣说:“现在我想一个人静静。”对方毫不犹豫地回答“好!有什么需要随时告诉我。”想想,你是什么感受?反过来,如果对方不高兴,生气地质问:“你为什么要静一静?我比你累多了!”“你是不是在想别的人?”你又是什么感受?

做某件事情,如果抱怨伴侣没有帮忙或陪伴,那就会感到孤独;反之,如果你全身心投入其中,哪怕在别人看起来是形单影只,但因为此刻内心充实,并没有强烈的孤独感,那就是恰如其分的孤独。

让彼此建立深度连接

当一个人没有独立的空间和时间时,他的精神是不自由的,是得不到滋养的。而他做的很多事情如工作、家务、照顾孩子,到最后都成了被逼无奈的消耗,所以他痛苦、抱怨,觉得自己形单影只。

在婚姻中因为孤独而痛苦的一方,往往是没有感受到伴侣的陪伴。陪伴是一种情感之间的连接,是一种深度的关系。缺乏情感连接的两个人,即使抱作一团取暖,也不能真正缓解孤独。我们时常感到孤独,就是因为缺乏精神性的陪伴,或者说陷入一种自恋状态中,觉得世界上没有人值得跟自己连接。

建立了深度情感连接、能够彼此陪伴的夫妻,大多具备以下至少一种功能

第一个功能是玩伴。现实中,很多夫妻的爱好迥异,你喜欢的东西,他统统不感兴趣;一个喜欢静,看看书、画个画,一个喜欢动,登山、冲浪,怎么刺激怎么来。而建立深度连接、能够彼此陪伴的夫妻,一般会有共同的爱好和朋友,即使玩不到一起,也会彼此尊重,互不干涉。

第二个功能是老师。老师的概念并不是说谁要教育谁,而是说如果我有一些不懂的东西,你可以来帮助我。比如丈夫会换灯泡,但妻子不会;妻子会熨衣服,但丈夫不会。当丈夫在换灯泡的时候,妻子说:“没有你怎么行?不然我就要生活在黑暗中了。”当妻子熨好衣服时,丈夫则说:“没有你怎么行?结婚前,我的衣服都是皱巴巴的,现在我出去,衣服永远都平平整整。”

第三个功能是自带打光效果的镜子。在对方眼里,能看到最好的自己,哪怕我犯错了,对方也会很包容;哪怕是最愚蠢的行为,对方也会对着我笑,这就是所谓“你在闹,他在笑”。

亲密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如果我们在关系中,没有建立深度情感连接,夫妻之间不具备玩伴、老师或者打光镜子的功能,而只是充当绝对的付出者,这不仅会让自己深陷痛苦,也在无意间把对方定义成一个只知道索取的自私的人。

过度付出者的内心往往是孤独的,他心中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自我价值感低。长期的自卑心理让他觉得自己百无一用,感到羞耻、无力和空虚。所以,他想要多多付出,给他人提供价值,并从外界获得对自己的肯定。过度付出者其实渴望与伴侣建立深度连接,只是用错了方式。

这种时候,作为关系中的另一方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肯定付出者的价值和贡献。在关系中,我们不能忽视付出者的价值和贡献,不能否认我们因为伴侣而获益。比如,丈夫在妻子抱怨时能耐心倾听,接纳她的情绪并做出一些回应:抽时间陪她聊天,用语言或礼物表达感谢,请钟点工来帮忙分担家务,可能的话让家人、朋友也向她表达感谢。

第二,承认付出者的重要性。在一段优质的关系中,双方的角色是流动的。一个呱呱坠地的孩子,是因为父母无微不至地照料才能健康成长,而当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又能反过来照顾父母;一个在外努力工作的丈夫,正是因为家有贤妻,才能家庭温馨和睦,而丈夫也在家庭中提供了更多的经济价值。无论对方在哪方面付出,付出多少,你都应该向他真诚地说一句“有你真好”。

第三,好的关系是价值互换,付出者同样渴望被看到。在婚姻关系里,双方都要承认对方为自己提供的价值。比如妻子为丈夫准备一日三餐,丈夫在工作、为人处世方面给予妻子指导和鼓励。我们也应该随时告诉对方:“我很在意你的感受,如果你愿意表达自己的需求,我也很希望能为你做些什么。”

好的亲密关系是各自都能享受到恰如其分的孤独,彼此既依赖又独立。这种状态就像两个人相处时,一个人在工作,另一个人在看小说,但两个人回头转向彼此,目光触碰的时候,会心照不宣地相视而笑。

愿你无论是向外求,还是向内走,在人生任何阶段都能踩准自己的节奏;愿你在亲密关系中早日抵达恰如其分的孤独,在享受亲密关系带来的甜蜜和幸福时,也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口述 |胡慎之文 |田祥玉  《婚姻与家庭》杂志特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