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孕产妇心理保健 夏贤:快乐孕育,幸福当妈
发布时间:2023-10-19 10:48:14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贾方方采访对象
夏贤,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普通生理产科副主任、孕产妇心理保健团队负责人。妇幼健康研究会婴幼儿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专委会常务委员。长期从事孕产妇心理保健、生活质量和认知研究,在孕产妇心理、高危妊娠、分娩方式评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
主要观点
做好孕产期心理保健,需要孕产妇、家庭、医院等多方共同努力,更需要我们做足功课、提前预防。干预越早,越不容易出问题。
我是一名产科医生,很多人会觉得,既然你是专家,怀孕生孩子理应非常顺利吧。不瞒大家说,我曾经也如此笃定。然而,现实却啪啪打脸。尽管有丰富的医学知识,面对孕产期的各种状况,我也会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怀疑自己……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原来,我的患者面临的不只是医学困惑,还有很多心理难题。
2014年,我到北京学习孕产妇心理,很多困惑得以解答,更收获了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医院不仅要为孕产妇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还要为她们的心理健康添砖加瓦。于是,我初步有了开设孕产妇心理保健门诊的想法。要不要做?需要数据说话。从2015年9月到2016年9月,我们对6923位孕产妇进行抑郁筛查,结果显示阳性率为23.15%。有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围产期抑郁在全球的发病率高达25%,两者基本一致。这就意味着,每5位孕产妇就有1位可能存在抑郁情绪。开展孕产妇心理保健势在必行。
经过一系列培训和筹备,2018年,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正式开设孕产妇心理保健门诊,同年开设了孕产妇心理联合专家门诊(MDT门诊)。5年过去了,我切身感受到孕产妇心理保健的重要性。
自我需成长,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我发现,相较于有准备的怀孕人群,意外怀孕的女性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我的人生全被怀孕给毁了!”一见到我,素素忍不住哭诉起来。她是一名培训主管,早早明确了先立业后生娃的人生目标。为此,她说服了老公晚要孩子,自己也成了拼命三娘。可就在距离晋升一步之遥时,她突然发现自己怀孕了。
这让她有些措手不及。生活作息被打乱:孕吐反应严重,一吃就吐,瘦了好几公斤。工作节奏难控制:以前培训几小时都不用休息,现在才讲一会儿就觉得精力不济。“夏医生,我只能待在家里,每天就等着吃,吃完等着吐。我真的是什么都做不了,做什么也都没用。”说到这儿,素素已经泪流满面。此时的她已经出现抑郁情绪。
我能深切体会她的无力感,身体的不适、工作的不顺让她感受到了强烈的失控感。产科医生的优势就在于有医学知识,我先把这个症状跟她解释了一下,告诉她孕吐是有时限性的。当然,我们不是光等着。我注意到素素特别自律,让她列了下在减轻症状上可以做哪些计划,哪些是她可以掌控的。我又联系营养门诊为她做了详细的饮食指导,可以吃什么,吃完怎样运动,吐后隔多长时间再进食等。她自己则制订了新的作息计划,不吐时可以看书、做瑜伽、画画等。一个月后,素素孕吐反应减轻,人也精神了不少。她告诉我,自己又重新找到了对生活的掌控感,还说人生进入新阶段不是坏事,因为她渐渐体会到了孕育生命的成就感,一点儿也不比工作差。
有不少女性像素素一样,对怀孕完全没准备,导致适应困难;还有些人则是误以为自己准备好了,结果发现现实和想的完全不一样,整个人就崩溃了。
我见过有人因为孕吐而抑郁的,她们不能接受自己怎么可以吐成这样,感觉生活没有盼头。有个准妈妈对我说:“我问过长辈,她们怀孕啥事都没有,还能在农田里干活儿,为什么我不行啊?”
我还见过新手妈妈因为乳管堵住发炎出现了喂奶困难,焦虑得不行。她们觉得:妈妈天然就该顺利喂奶啊,为什么我不行?有的妈妈哭着跟我说:“连奶都喂不好,我真是太失败了。”
还有不少妈妈因为产后恢复困难变得很不自信。有人拿着网红帖给我看:“夏大夫,她们生完孩子跟没生一样,怎么就我有这么严重的妊娠纹啊?”还有人拿着明星的产前产后对比照问我:“人家生完恢复这么好,我的身材为什么再也回不去了?”
这些现象揭示了很多现实问题。不少独生子女没经历过什么挫折,一遇到问题就觉得:哎呀,怎么这么严重?但其实,大部分孕产妇都会经历这些事情,比如孕吐、堵奶。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真伪难辨,孕产妇出现了严重的信息偏差。事实上,只有大约0.3%~1%的孕妇会发展成妊娠剧吐,需要住院治疗,大部分都在正常范围内。产后恢复也因人而异,并不是人人都能马上瘦回去。
遇到这些情况,我会先科普医学知识,让她们知道这种情况是正常的。渐渐地,她们就会放下一些执念。在此基础上,我鼓励她们看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比方说:“虽然喂奶不顺利,但能够母乳喂养就比没有母乳喂养好很多。”“虽然宝宝哭,但宝宝开心的时候很愿意跟妈妈在一起。”
我也会针对性地给出实际的解决方案。知识储备不足的,可以参加孕妇学校,对孕产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了然于胸;情绪起伏大的,注意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做自己喜欢的事,规律生活有助于情绪稳定;情绪紧张的,我会带她们做一些放松运动,比如深呼吸放松法、渐进性肌肉放松法、正念冥想等,效果都不错。
家庭要支持,孕育并非一人之事
除了孕产妇的自我成长外,家庭的支持也必不可少,因为这是孕产妇最直接也是联系最紧密的支持系统。
在和家属的接触中,我发现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个是关心过度。我遇到过不少家属,他们比孕妇还紧张,其中有一位丈夫令我印象深刻。做超声筛查前,他关心:“老婆,要做大排畸了,希望宝宝没事。”过几天又关心:“老婆,你今年37岁,他们说35岁以上,大排畸容易出问题,我们家宝宝应该不至于吧?”问诊时继续关心:“双顶径大小比标准小了2mm,是不是有问题?”“后颅窝池是啥,是不是不正常?”其实,这是以关心之名转嫁焦虑情绪。
针对这种情况,我会建议家属放松心态,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只要孕妇没有特别不适,家属以平常心对待就好。比如不要盯着专业数据不放,交给医生就好,有问题一定会告知。比如孕产妇心情不好,不要逼问她怎么了或暗示她是不是抑郁了。如果她想说,就认真听着;她想静静,就安静陪着。当然,一旦发现异常,比如总是哭、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一定要及时就医。
另一个问题是关心不够。不少准妈妈向我倾诉,情绪不佳找家人诉说,被嫌弃太矫情;有些事力不从心,被指责做妈妈不合格……有一位新手妈妈的抑郁评分很高,我问她是不是很辛苦,她瞬间崩溃大哭。生完孩子后,她一个人在苦撑,丈夫跟没事儿人一样。“以前看文章说,我离死亡那么近,他却睡得那么香。我还不信,觉得夫妻一场,他又是孩子的父亲,怎么可能?现在,我信了。”
怀孕和生产可以说是女性最脆弱的时期,家人的漠视和不理解随时会成为压垮她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第一次看诊,我会把孕产妇的家属一起叫来,如果没来,第二次也会让家属过来一趟,尤其是丈夫。
当我和那位抑郁妈妈的丈夫沟通时,他对此一无所知,甚至还对我说:“夏大夫,生孩子不就是女人的事吗?我小时候都是我妈带的,我爸啥也不管。”对此,我重点调整了丈夫的认知,让他意识到父亲角色的重要性,摆脱代际传递。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他开始减少工作,更多地参与育儿,和妻子一起制订短期、长期的育儿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这位妈妈的情绪逐渐好转。
丈夫的支持不只是学习如何做父亲,还要学习如何做丈夫。夫妻关系和谐,妻子才能更顺利地度过孕产期。有位准妈妈是个女强人,就诊时也是一个人来的。我跟她说:“下次让你老公一起过来吧。”她说:“不用,我自己能行。”她的焦虑评分非常高,很显然一个人应付不来。在我的坚持下,她把老公带来了。
我把情况说了一下,她老公很疑惑:“我没看出来她有什么不对劲儿啊。”他觉得妻子很能干,从没想过她会有搞不定的事。在沟通中,我发现这位妻子很要强,她说:“求助的话,我真说不出口,那样会显得我很无能。”虽然嘴很硬,但她心里还是希望丈夫能关心自己:“我都这样了,他看不出来吗?”
据此,我把治疗目标聚焦在调整妻子的认知以及重建夫妻关系上。她抱怨说老公不关心自己、回来很晚……全是不好的地方。我说:“那你就每天写一件他做得好的地方。”她苦笑:“没有。”“早上起来对你笑了一下也算。”记录其实是观察的过程,观察之后,丈夫的好越找越多。“他今天准时回家了。”“他问我今天过得怎么样,表达了对我的关心……”
与此同时,我指导这位妻子学习如何示弱,如何真实地表达自己。她很快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丈夫也非常配合。夫妻关系得到改善后,她最终顺利度过了孕产期。
情况有变化,科学应对才是关键
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通过自我成长、家人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定期就诊,基本都能逐渐走出来。但是,当下也有一些特殊群体需要给予特别关注。
比如有精神疾病的孕产妇,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这些年,这类孕产妇的数量有明显上升趋势。2021年,我们全年接诊了9例;今年仅上半年就接诊了20例。对此,我们会开展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MDT),集体制订诊疗和随访计划,目前效果很不错。
最怕的是一些孕产妇因为病耻感隐瞒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有位准妈妈患有焦虑症,一直没有告诉家属,做心理筛查时故意往好了写,结果出现了自伤倾向。还好面诊时被医生及时发现。在此,我也呼吁大家一定要对自己和孩子负责,不要隐瞒病情,家属也要多留意。越早干预,越不容易出问题。
再比如高龄高危的孕产妇。这类群体在一线城市比较多,风险指数相对很高。我遇见过好几个做试管婴儿的妈妈,她们会拿着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写了很多问题。“您看,我怎么差了那个标准的一两个毫米,是不是宝宝没长好?”“网上说羊水穿刺有些基因是不做的,如果没做的有问题,我该怎么办……”
这时候,有些医生就会打断说:“别看了,你就是看得太多了。”“都挺好,这些就不要问了。”事实上,能在产科建档,她们已经经历了很多煎熬,更加担心意外出现。当这么多问题得不到回复时,她们更容易感到焦虑、抑郁。所以,我会给足她们时间提问,让她们尽情释放压力,感到被支持,然后引导她们发现积极的因素。比方说怀孕早期流产过,我会引导孕妈:“上次两个月流产了,现在已经两个半月了,过了上次那个风险期,可以继续往前走了。至于前方有什么危险,我跟你一起面对。”
我还会让她们做记录。她们对未来有很多担心,但这些担心有助于解决问题吗?她们会想到,受精卵种进去那一刻,种子就已经定型了。我继续引导:“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给种子施肥。你的担心不是施肥,而是增加压力。”有的孕妈担心宝宝会没有胎心,对宝宝继续发育有帮助吗?让她写上去,有还是没有,答案肯定是“没有帮助”。坚持一个月之后,她就会发觉,这个担心确实没用。
既然担心无用,那什么有用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保持好心情。”今天吃了好吃的东西,很开心。对宝宝有帮助吗?有,就写下来。有的孕妈还会写:“今天做了放松训练,我觉得没那么压抑了。这对宝宝有好处,继续坚持。”慢慢地,她们的认知就会趋于合理化,变得不那么担心。
与此同时,我会告诉她们接下来将有哪些困难以及如何应对。心中越有数,就会越安心,遇到问题时也更从容。事实上,经过5年尝试,我们越发感觉到,准备越充分,孕产妇的状态越好。我们目前所做的孕产妇心理保健有5个节点,分别是早孕、中孕、晚孕、产后3天和产后42天。在全程跟进的病例中,这个变化尤为明显。当然,我的理想是把孕前也纳入进来。因为孕产妇心理保健的核心不是得了病去治疗,所谓三级保健,讲究的是先预防,然后治轻的,最后治重的。这涉及多学科联合和医护力量等问题,任重而道远。但至少我们可以先从科学、积极的宣传做起。
现在媒体经常有这样的报道,哪个产妇跳楼了,哪个妈妈带着宝宝自杀了,好像这种事情特别多。但其实,这些事儿虽然时有发生,但毕竟都是个例。我们要做的不是只呈现问题,而是要科普如何做好孕产妇心理保健,避免恶性事件发生。
在预防的基础上,做好筛查也很重要。目前,大部分孕产妇不是自己主动来求助,而是筛出问题后转诊的,筛查的重要性可见一斑。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首次要求将孕产期抑郁症筛查纳入常规孕检和产后访视。有这样的政策支持,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孕产妇受益。
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一起营造友好生育环境,帮助更多女性快乐孕育,幸福当妈。(口述 | 夏贤 文 | 贾方方 《婚姻与家庭》杂志特约供稿)
六大生活细节教你识别,你的他是否情绪稳定2023-10-19
联想携手中国儿基会探索心理素养培养“邓州模式”2023-10-19
心理百科丨经常说谎的人,是一种什么心理?2023-10-19
中科院心理所合作开发的社会性情绪预期量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2023-10-18
第三届“健康中国行动——关爱老年心理健康进社区活动月”启动2023-10-18
心理问答 | 总是很丧很负面?不要用理想的自我批评自己202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