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热点观察

心理观察|闺蜜情谊为何容易“爱恨交织”

发布时间:2023-10-18 11:25:36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孔小平

刚刚收官的古装喜剧《兰闺喜事》中,春锦荣和董小小这对闺蜜之间的攀比互怼日常,让很多网友表示“很熟悉”。既有网友表示这种闺蜜情好塑料好假,也有网友表示“经常互怼的才是好闺蜜,吵不散才是真感情”。对此,伦敦大学学院心理学博士、英国心理学会特许咨询心理学家陈志林告诉记者,闺蜜互怼日常也要注意“开玩笑”与“开不起玩笑”的度,内心有分寸,懂得进退有度,才能让每一段人际关系都良性发展。

以“好友”为名的互怼,易让人不舒服

以《兰闺喜事》中,春锦荣和董小小久别重逢,董小小先是一段“你又瘦了”,春锦荣接话:“你又好看了。”相互奉承之后,开始显摆。董小小先是通过赠送礼物来展现自己的人脉,随后以极其大幅度的动作,看似不经意但其实故意地在炫耀耳环,春锦荣先假装没意会到,夸她眉毛画得不错,董小小接茬说“看耳环”,春锦荣只好点点头说“还可以”。董小小马上说:“我们老爷特地给我买的,西域货,纯金。”春锦荣赶紧上手摸了摸,嘴里却不饶人:“你别说一个快70岁的人了,审美还是有的。”随即,董小小开始反讽春锦荣大龄未婚。

春锦荣和董小小只要同框,就是类似这样的画面,互相拆台,以揭穿对方的虚荣为目的。而被问及为何总是互怼时,两人异口同声地回答:“因为我们是好朋友啊!”

记者看到,如此互怼日常,引发不少网友议论。有网友说,自己也曾被朋友、闺蜜开过这样的玩笑:“你怎么胖成这样,像怀孕了似的”“这么多年没见,你的品味还是那么土啊。”

不少人吐槽表示,这些话乍一听,像是很熟悉的人之间的打趣,但却让人有一种隐隐的不舒服。当自己回应“别再说了,我不开心了”,对方竟会倒打一耙,认为自己“开不起玩笑”。

产生嫉妒时不要羞耻,审视和调试才是重点

“闺蜜情谊”常常会让人觉得爱恨交织,难以捉摸。陈志林表示,从心理学上来看,闺蜜之间的情谊是女性自我认识与塑造的需要、是获取爱与被认同的途径之一。这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无疑让女性细致又敏感的心灵得到了慰藉,使得女性天生就丰富又多变的情感得到了疏导,能够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压力。

那么又该如何看待以开呛互怼为主基调的闺蜜情或者朋友情呢?陈志林表示,有些女性有两个致命的“软肋”,就是比较和嫉妒。从这个角度来讲,闺蜜可能会是她的陪衬,是让她感觉良好的参照物。很多人面对同性的好,会有失落感,除非具备完整的人格与成熟的胸怀,否则自卑是很难消失的心结。

一方面,人与人的相处中,双方越相似,体验到的比较就越强烈。“相似性让你们曾经一度亲密,你们把彼此当作人生道路上的同行者,当她每一次跟你分享自己的进步时,你仿佛看到了她不知不觉走在了你的前面,这种被落下的感觉除了让你感到失落,你心里也许同时会产生‘凭什么她可以,我不行’的酸葡萄效应。”陈志林解释表示,本质上,每一次面对对方的进步和成功时,另一方主观上都会拿自己与对方相比。如果自己恰好在这方面略胜一筹,那嫉妒也就不存在了,但如果自己在这方面不如对方,嫉妒的情绪也许就会慢慢滋生。

另一方面,我们又该如何界定“嫉妒”呢?陈志林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心理学概念,通常认为,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应当团结的人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亦是敌视的心理状态。

不过,他也指出,在公众的认知里,“嫉妒”与“妒忌”和“嫉恨”有一定程度上的区别。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讲,嫉妒是人的本能反应,背后投射出的是对于自身能力扩充的需要和对公平的追求。同样是嫉妒,理性的则可以帮助自己激发强大内驱力,进而产生向上向善的行为,而非理性的嫉妒则可能蒙蔽心智,导致报复、打击等失范行为。“因此,当我们发觉自己产生嫉妒心理的时候,不需要惭愧和羞耻,告诫自己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如何对自己的心理进行审视和调试才是重点。”

因此,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人格与灵魂平等的基础上的。陈志林表示,如果一方一味地想要用自己的好与强来帮助对方,其结果可能会让闺蜜朋友自卑,毕竟没有谁愿意当乞丐。而一直接受的人,她的自尊与能力会不断缩减,最终逆反地拒绝一切。

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的探测器

记者翻看社交平台发现,很多人表示,自己与闺蜜真的就是互怼日常,玩笑也能开得起。甚至不少人给闺蜜的定义是“经常互怼的才是好闺蜜,吵不散才是真感情”。

陈志林拆字介绍说,从字面意思来看,“闺”代表私密,“蜜”代表亲密。相比起一般的好友来,闺蜜之间的联系更紧、更加贴心。“人与人在沟通时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在心理学当中称之为‘自我暴露’。面对不同的朋友,聊天时自我暴露的程度不同,就可以反映出亲密程度。因此,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

自我暴露有四个层次,浅层次的则属于兴趣爱好方面的暴露,比如喜欢吃什么,看什么书等。一般的社交聚会和聊天都会聚焦在这个层面上。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人际应酬,有时候人们会主动暴露一些职业、收入、社会关系和婚恋等方面的信息。

第二层次涉及态度、价值观的自我暴露。比如吐槽社会现象等等,在亲朋好友、社群团体中会呈现这个层次的信息。

第三层次涉及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比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与朋友、孩子、同学的关系等。这一层次的暴露属于很高的自我卷入,一般不会轻易向不熟悉的人暴露。

第四层次则是隐私的暴露,属于自我深层次的暴露。比如自己不被社会价值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等,夫妻关系、个人私生活等等。这个层次的自我暴露一般会在闺蜜、知己或心理咨询师面前呈现,这也是为什么在心理咨询中要有保密协议,就是为了保护当事者的隐私不泄露。

闺蜜关系和一般的人际关系相比,具有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双方有较长时间的接触、沟通;二是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形成了基本相似的价值观、需要和兴趣;三是双方在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有很大的相互影响力。

陈志林表示,因此闺蜜关系的实质是把他人融入自我的概念,即他人成了自我的一部分。对自我和他人的了解是亲密关系的基础,如果双方都愿意暴露真实的自我,就会增加内心的连接,加强亲密关系的深度。

闺蜜之间是否也要树立“界限”?

人与人的交往,有来有往才是最好的状态。一段长久的关系,应当是彼此包容,我坚持我的喜好,也尊重你的不同。眼界越宽,越懂得尊重他人的“不同”。只有这样,才能彼此更融洽地相处。

陈志林认为,人际交往中,内心有分寸,不会轻易评价;懂得进退有度,也不会肆意伤害。有了分寸,才知道进退有度,明白适可而止,彼此关系才会更加稳固,相处才能更加和谐。

这也就意味着人际之间要有一定的安全距离。陈志林建议,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自我保护意识,相对应地也会设定自己的心理安全距离。当与他人的距离保持在心理安全距离范围之内时,我们就会产生安全感,在安全感下,我们是一种自然放松的状态,面对他人也就显得更为友善耐心。可当这个距离被打破,人便会觉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开始恼怒。唯有保持适度的距离,才能使双方的关系处在一个和谐、融洽的氛围中。

陈志林举例说,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靠得太近就会被对方的刺扎到。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又凑在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人们把刺猬的这种生存哲学运用到人类的人际交往上,就是著名的“刺猬效应”。这个效应最早出自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的哲学著作,他揭示了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心理距离效应”。他认为人与人交往应保持适当的距离,只有这样,人和人之间才能和谐相处。

在闺蜜或者朋友交往中,做到不近不远,不亲不疏,这需要一些技巧。陈志林建议,因势调节“距离”,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尊重别人隐私,即便是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如夫妻,也应彼此保留一块心理空间。这种尊重表现为不随便打听他人不愿意、不主动告诉你的事,追问他人的秘密等。

②要有容纳意识,容纳意识要求我们尊重差异,容纳个性,包容对方的缺点,谅解对方的一般过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清澈见底的水里面不会有鱼,过分挑剔的人也不会有朋友,没有容纳意识,迟早会将人际关系推向崩溃的边缘。

③距离产生美,每个人在和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都要掌握“距离”的分寸,随着关系的改变调节距离,让人觉得舒服、安全,这才是友谊长久之道。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记者孔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