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心理百科

为什么害怕拒绝别人?把握3个原则,勇敢说“不”

发布时间:2023-11-01 11:32:55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高阳

“拒绝别人”是个技术活

受访专家: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心理系教授汤永隆

这代年轻人似乎多少有些社交焦虑。在某互动媒体上,有些年轻人正在靠“刷题”补心眼子,也就是做很多社交场景模拟题,以此来锻炼自己的说话技术和临场发挥能力。其中,面对来自家人亲戚、朋友同事等各种要求和求助,如何委婉又不伤和气地拒绝,让年轻人耗费了不少脑细胞。

某数据调查网最近对年轻人做了一项调查,发现他们在想“拒绝”的时候,常用的方法是“装傻、找借口、转移话题”。某社交平台上,“不知道如何开口”和“不知道如何回复”的讨论非常多。在最不知道如何回应的对象里,“朋友”排第一:面对朋友的请求,如参加婚礼、帮忙做事、借钱等,不知如何拒绝。还有面对表白,同事约饭、代劳,领导要求办事,被亲戚闲聊拉家常等,多数情况下年轻人都表示不知所措。

为什么我们这么害怕拒绝别人,宁可受委屈也不敢说不呢?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心理系教授汤永隆解释,不会拒绝,又害怕被人拒绝,在心理学上叫做“被拒敏感”。其产生与文化背景、原生家庭、自卑心理和个人经历都有一定关系。

怕伤面子。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国人十分重视礼仪、面子,有时会用“忍受”“讨好”的方式保全社交场面的和谐。比如有的人明明不胜酒力,但是为了自己和大家的面子不得不喝,“宁可伤身也不伤感情”。

缺安全感。年少时的家庭氛围、父母养育方式会导致一个人畏惧拒绝。比如从小就把父母的辛苦看在眼里的孩子,比较懂事、不愿“找事”;父母管教过于严厉,孩子在打压环境下长大,不敢说不;父母陪伴少的孩子缺乏安全感,会为了讨好他人而服从,不敢拒绝。

自卑心理。不会拒绝他人的人,通常人际敏感度较高。他们在社交情境中过度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倾向于寻求他人的认可和肯定,不愿被排斥,因此不会说出消极话语。

自恋情结。还有的人不拒绝不是因为担心害怕,而是认为自己“样样都行”,甚至觉得要是没有自己的帮忙,别人就走投无路了。这种人虽事事应承,但“说大话”、做不成的几率比较高。

汤永隆表示,能在社交中勇敢说“不”是心理成熟的表现。不论是拒绝别人,还是承受别人的拒绝,都需要自信和勇气。建议有这方面障碍的人,先处理好自己的心结,比如放弃讨好他人,不以别人赞美与否来评定自己的价值,不必总是对他人有亏欠心理等。其次是树立边界感,认清自己只是协助者的角色,不用过度参与也不必背上全责,量力而行、提出建设性建议即可。最后要学会关注自身的需求和感受,如果自己不开心或牺牲过多精力,这个助人经验就是不愉快的,助人价值就大打折扣。所以要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该拒绝就拒绝。

那么,如何拒绝能避免直接冲突、顾全彼此面子,怎么说才能不尴尬、不惹事、不损害人际关系和自我形象?有几个原则可以把握一下:

1.表示感谢,比如“谢谢你在需要帮忙的时候想到我”,表达你意识到自己对对方来说很重要,也很珍惜这份关系,为之后拒绝又不伤害感情做好积极铺垫;

2.说明困难,如“目前经济上有些状况”“力有不逮”“暂时没有时间”“有其他活动”等,尽量详尽说明难处,让对方觉得你慎重考虑过,不是硬邦邦地拒绝;

3.提供选项,比如“其他方面有需要的话,我看是否能帮上忙”,可作为拒绝的心理弥补。(生命时报记者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