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师说|孩子不想上学?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样——
发布时间:2025-08-28 09:42:23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施道明临近开学季,
不少家长又开始发愁:
家里的宝会不会一开学,
继续换着花样喊不上学。
家长又急又气,
却又无可奈何,
但先别恼火,
孩子这句“不想上学”,
可能正是一张求助纸条。
一、孩子说“不想上学”,
到底在怕什么?
孩子突然或反复拒学,并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和孩子自身等多个层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心理学中的“生态系统理论”分析:
1.社会因素:社会竞争激烈,家长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孩子从小就被赋予“必须优秀”的期待:“考不到前十就完了”“不上重点人生就完了”……高压环境让孩子把学习当成了“生存竞赛”,反而没了动力。社会文化也会影响孩子的选择,少部分地区,不少读书无用之论的悄然蔓延,也会削弱孩子对学校的认同。
2.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微系统”,直接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
经常争吵、缺乏陪伴,孩子可能用“不想上学”来表达内心的不安,比如:孩子说“我肚子疼不想上学”,其实是在暗示“我更希望爸爸妈妈能陪我”。
家庭的教育方式也很关键。如果父母总是用“打压式”教育,比如频繁批评孩子“你怎么这么笨”,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认为自己“不值得被认可”。
3.学校因素:学校是孩子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但也是压力的来源之一。课程太难、作业太多,或者教学方式不符合孩子的学习风格都会让孩子感到挫败;更隐蔽的是校园社交。如果孩子遭遇了欺凌、排挤,或者没有朋友,他可能会觉得学校是一个“充满恐惧的地方”。一句“没人愿意和我玩”,可能是孩子内心破碎的信号。
4.自身因素: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快速发展,若兴趣与课程脱节,会觉得“学习没意义”。此外,一些孩子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心理或生理问题,比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焦虑症或者长期睡眠不足等,会直接影响他们的专注力和情绪稳定性,难以适应课堂节奏。
二、怎么判断孩子是撒娇,
还是真“扛不住了”?
孩子频繁说“好难”“不行”“我累了”,到底是单纯的撒娇,还是背后隐藏着心理、社交或学习上的困扰,判断的关键在于观察孩子的行为模式和背后的需求。主要看以下三个维度:
1.看情境是否合理
孩子身体不适时要求想休息,或者高强度学习后喊累,是正常情绪表达;但是明明精力充沛,却故意拖延躺地上打滚拒写作业,这种行为可能是逃避学习任务,隐藏着对学习的抗拒或焦虑。
2.看行为是否持续
单纯撒娇通常是一次性的、偶发的,偶尔抱怨作业太多而哭闹,但很快就能缓解;但孩子反复出现类似行为,每周找借口不去学校,总是回避与同学互动,或者长期情绪低落(超过两周),可能是心理或社交问题的信号。
3.看背后的真实需求
撒娇的本质是孩子以这种方式来满足情感需求,比如“妈妈陪我玩”“我要抱抱”,通常是为了获得关注或安慰,眼神和语气中都会充满期待;
但如果孩子撒娇时伴随以下表现,很有可能是在求助:
“头疼不想上学”,但检查无器质性问题,这可能是一种躯体化反应;
经常拒绝集体活动,甚至对朋友也表现出冷漠,这预示着孩子已经出现社交退缩;
对学习任务极度抵触,但无法解释具体原因。
三、孩子出现不想上学情绪时,
家长该怎么做?
第一:先倾听别指责
沟通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很多家长习惯用命令式的语言,但这样的表达方式容易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正确的做法是先放下评判,尝试理解孩子的感受。
把“你怎么又不去上学”换成:“妈妈发现你最近不想去学校,能和我说说发生了什么吗?”这种共情式的沟通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而不是被指责;
把“你怎么考的这么差”换成:“在今天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你能听懂吗?”避免用封闭式问题逼问答案,而是用开放式提问引导孩子表达,既能了解孩子的学习困难,也能帮助他们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搭小台阶逐步引导
行为矫正需要从“控制”转向“引导”。如果孩子因为作业困难而逃避学习,家长不要急于惩罚或强制完成,而是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可执行的小目标。比如,把大任务拆解成“先做半页数学题”,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后给予具体鼓励,比如“今天主动整理书包,真棒”,这种方式不仅能减轻孩子的压力,还能逐步培养他们的成就感。
此外,规则的设定也要清晰且具体,如“写完作业可以玩30分钟手机”,而不是模糊的“认真写作业”。用表扬代替对抗,孩子才愿意配合。
第三:做孩子最稳的情绪靠山
家庭的支持是孩子走出厌学情绪的关键。家长需要营造一个安全的情感环境,避免因成绩或表现而过度焦虑或发火。可以多表达无条件的爱,比如:“无论你考得怎么样,爸爸妈妈都爱你。”
同时,家长自身也要以身作则,比如坚持阅读、管理情绪,通过家庭活动传递积极的生活态度。要多关注孩子的社交和心理需求,定期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及时发现可能的校园问题(如被孤立、欺凌),鼓励孩子参与兴趣班或社团活动,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归属感。
总结来说,正确的引导方法核心在于“理解+行动+坚持”:理解孩子的情绪,用科学的方法调整沟通方式和行为训练,同时持续营造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如果孩子的厌学情绪持续较久,甚至伴随明显的躯体化症状(如头痛、肚子疼),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医疗帮助。
教育不是一场“赢”的比赛,而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
(北京安定医院:施道明,中级心理治疗师。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心理治疗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
心理医师说|孩子不想上学?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样——2025-08-28
心理百科|得寸进尺效应:那些我们不知不觉中越过的界限2025-08-27
湖南出台省级法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立法疏解“少年愁”2025-08-27
AI可以当心理咨询师?在应对复杂心理问题时存在严重局限!2025-08-27
开学季,如何帮助孩子调节情绪?2步判断孩子是否出现心理问题2025-08-27
心理观察|AI心理咨询成为“电子止疼药”?202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