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自闭症患儿?心理医生:让关爱与孤独同行
发布时间:2025-08-15 08:58:15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郭彦伟近日,一名自闭症男童在云南大理苍山参加夏令营活动时意外走失,引起广泛关注。让人痛心的是,经过多日搜救,8月13日17时许,救援人员在大理镇清碧溪北侧山涧发现走失男童,已无生命体征……
自闭症到底是种什么病?如何通过早期症状尽早识别?家长又该如何应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理医学科主治医师黄懿钖博士给出了答案。
自闭症到底是种什么病?
黄懿钖表示,自闭症即孤独症,是英文“autism disorder”的两种翻译版本,与阿斯伯格综合征、广泛性发育障碍未注明型等亚类统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以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的缺陷,局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为主要特点。
大家可能普遍认为,缺少家庭交流、常常被家长忽视、陪伴不足是导致自闭症的重要原因。不过,黄懿钖告诉记者,经过近数十年的研究证实,AS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神经发育障碍。比较公认的原因是基因变异与不良环境的交互作用,涉及遗传、自身免疫与感染以及神经生化、环境等因素,但具体致病因素和机制不明,根据2013年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的ASD患病率为0.7%。
自闭症的预警信号
根据《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诊疗康复指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起病于3岁前,其中2/3的患儿出生后逐渐出现症状,约1/3的患儿经历了1~2年相对正常发育后出现了发育倒退,并开始出现相应症状。
黄懿钖提醒,3岁前是发现疾病的关键时期,家长要密切关注是否有以下“五不”行为,及早发现异常,早期介入治疗。
1.不(少)看
指目光接触异常,3月龄仍表现出不注视人脸、不追视物品,18月龄仍不愿与他人进行有社交的眼神交流,有些即使可以对视,但面对面注视时仍表现异常。
2.不(少)应
12月龄仍对父母的呼唤不予理睬,被叫名字时反应也不敏感,这通常是较易被家长发现的ASD表现之一;
“共同注意”缺陷现象:患儿无法借助手指指向、眼神等与他人共同关注二者之外的某一物体或者事件。
3.不(少)指
即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通过合适的方式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如18月龄仍不会点头表示需要、不会摇头表示不要,较少明确指物表达需求等。
4.不(少)语
儿童语言问题也是家长最关注的,ASD患儿多伴有语言发育障碍,但这并非是判断ASD的必要条件。因此,对于语言发育延迟(如18月龄仍不会有意识喊爸爸妈妈)儿童需考虑是否患有ASD。
5.不当
不恰当物品使用,2岁半仍总是以固定的方式、长时间地玩弄同一件玩具,包括旋转、排列以及对物品持续视觉探索。比如总是将小汽车排成一排,长时间盯着小汽车旋转的轮子看等。
语言的不当:能正常说话后却突然出现言语功能倒退,或出现难以听懂、重复、无意义的言语。
主要依靠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手段
黄懿钖表示,ASD的预后十分严峻,重度ASD患儿若没有被早期发现并及时进行干预和教育,成年后将难以具备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而认知较好,语言发育较好,能早期开展有循证学依据针对孤独症的康复训练并能长期坚持,同时具有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者,可有较大希望明显改善预后。另外,由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所以目前尚缺乏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核心症状的药物。因此,目前主要依靠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手段,药物治疗为辅助性的对症治疗措施,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类药物和治疗注意缺陷多动症状的药物对治疗相关共病症状会有帮助。
“当你的身边出现了这样一个孩子时,希望你不要闪躲,不要排斥,不要另眼相待,理解‘神经多样性’概念,尊重人类大脑发展的自然差异,让关爱与孤独同行。”黄懿钖总结道。(央广网8月14日消息 记者郭彦伟)
破解心灵治愈的密码:认知行为疗法的发展之路2025-08-15
实证疗效告诉你 认知行为疗法帮我们应对哪些“心病”2025-08-15
20岁小伙多次急诊看"心脏病" 医生却诊断是心理疾病"惊恐发作"2025-08-14
国内首创!上海市医师协会成立音乐与艺术疗愈专委会2025-08-14
想要疗愈却总"受伤" 透视野蛮生长的疗愈经济2025-08-14
心理中国论坛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改革实践2025-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