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要闻推荐

每天都很emo?补充这种维生素,能让人心情好!

发布时间:2025-01-02 13:47:25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邹思蕴

许多人对在心理科就诊时被要求检测维生素d水平感到困惑,认为心理问题与这种“长个子”的维生素无关。

事实上,维生素d作为当今医学界的“明星维生素”,不仅在骨骼健康中扮演重要角色,对大脑和心理健康也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

维生素d如何影响大脑健康?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参与钙代谢、骨骼发育,并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研究发现,维生素d受体广泛分布于大脑的多个关键区域,如大脑皮质、海马、丘脑等。这些区域与情绪调节、记忆和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抗氧化保护作用:维生素d能够提高体内抗氧化酶水平,帮助神经细胞抵抗氧化应激。中枢神经系统中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容易受到氧化应激的损害。维生素d通过减少脂质过氧化,对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调节神经递质:维生素d可以参与多巴胺和5-羟色胺(血清素)等关键神经递质的调节,这些递质对情绪、行为和心理状态有直接影响。尤其是多巴胺系统的稳定,对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等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减少神经炎症:维生素d能抑制神经炎症反应,降低炎症因子如il-6、tnf-α等的表达,从而保护神经系统。这一作用对失眠、焦虑和抑郁等疾病的缓解具有积极意义。

对上述发现还需要更多明确的研究证据支持。

2

维生素d与心理疾病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adhd是一种儿童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研究表明,adhd患儿普遍存在维生素d水平低的问题。一项针对近1.4万名儿童的meta分析发现,adhd患儿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儿童。此外,母亲在孕期维生素d缺乏可能增加孩子患adhd的风险。

当然,这并不意味维生素d缺乏就是adhd的病因或直接病因,但提示我们adhd儿童中可能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维生素d缺乏,如我们在临床中发现adhd儿童普遍缺乏户外活动。

抽动障碍:抽动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肌肉抽动或发声。研究显示,维生素d缺乏的抽动障碍患儿其症状往往更为严重。这可能是因为维生素d参与了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调控,而多巴胺系统的异常与抽动障碍密切相关。此外,维生素d还能通过改善免疫功能,减轻抽动症状。

抑郁症:维生素d缺乏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一项针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研究发现,其血清维生素d水平普遍较低,且维生素d水平越低,抑郁症状越严重。在成人中,维生素d缺乏者患产后抑郁和中年抑郁的风险也显著增加。一项大规模研究显示,维生素d水平低于30nmol/l的人群更容易发展为抑郁症。补充维生素d在部分患者中显示出改善情绪的效果。

焦虑症:焦虑症患者通常表现为持续的紧张和过度担忧。多项研究指出,维生素d不足的儿童、青少年及成人更易出现焦虑症状。一项中国临床研究显示,血清维生素d水平较低的患者,其焦虑症状更为显著。这可能是因为维生素d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和降低炎症反应,对缓解焦虑起到了积极作用。

失眠:睡眠障碍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而维生素d也被发现与睡眠调节有关。研究表明,维生素d通过促进褪黑素生成和减少炎性因子释放,改善睡眠质量。慢性失眠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的比例较高,尤其是在冬春季节,光照减少可能导致维生素d水平进一步下降,睡眠问题加剧。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通常表现为妄想、幻觉和认知障碍。研究显示,维生素d缺乏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危险因素。这可能与维生素d在神经发育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有关,包括其对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调控,这些因子对海马区神经元的存活和功能至关重要。

3

如何合理补充维生素d?

上述疾病的原因复杂,尽管不能认定维生素d缺乏就是直接原因,但缺乏维生素d会带来不利影响,需要酌情检测血液维生素d的水平并合理补充。

适当的阳光暴露:维生素d约90%由皮肤在紫外线照射下合成。建议在上午11点到下午3点期间,每周3次,每次5~30分钟阳光暴露(面部、手臂或腿部),可以有效补充维生素d。但需避免烈日下长时间暴晒,以免晒伤。

饮食补充: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包括深海鱼(如三文鱼、鲭鱼)、蛋黄、动物肝脏、强化奶制品和奶酪等。现代食品工业中添加维生素d的强化食品,如牛奶、麦片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维生素d制剂补充:对于婴儿、孕妇、乳母、老年人及长期不晒太阳的人群,建议每日补充400~800iu维生素d。需要注意的是,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维生素d补充剂。

钙的补充:维生素d与钙的代谢密切相关。缺乏维生素d的人往往也面临钙吸收不足的问题,因此在补充维生素d的同时,也需确保饮食中有足够的钙摄入。

避免过量:活性维生素d每日可耐受上限为4000iu,我国的推荐剂量为2000单位。长期过量补充可能导致高钙血症等副作用,因此在补充时需遵医嘱。

定期监测:定期检测血清维生素d水平,理想范围在40~60μg/l之间,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是否需要调整维生素d的补充量。

维生素d不仅是骨骼健康的守护者,更在心理健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减少神经炎症、保护神经细胞等多种机制,影响多种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心理科医生关注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不仅能更好地辅助疾病诊断,还能为心理疾病的综合治疗提供有力支持。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疗心理疾病,维生素d都值得引起更多重视。(上观号 上海新华医院心理科 邹思蕴  上海新华医院心理科张劲松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