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最新报道

评论|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入医保,值得点赞!

发布时间:2024-09-06 11:05:07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张永群

新学期伊始,几项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新政策受到关注。8月底,西安市教育局等十五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西安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多措并举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9月3日,海南省医疗保障局发布通知,决定将18岁(含)以下儿童青少年参保患者开展“心理咨询”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对“心理咨询”医疗服务项目内涵、价格等进行规范。

这些新举措让我们看到了各地政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也展示了政策层面解决问题的决心与行动力。

从西安市教育局的行动计划来看,其中既包含基础的保障措施,比如“全市中小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配备达到100%”,也包括具体的实践措施,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课程计划,每班每两周至少1个课时”、“一生一档”为学生建立心理成长档案、“全市中学每班设置2名健康委员”等等。同时,该计划也着眼于多方的协作,强调学校与家庭、卫健、网信、公安、社区等各方的协作,以形成一个全面的支持系统。

将“心理咨询”纳入医保支付的政策,除海南外,也已在广东、江苏等多个省份实施。心理疾病往往需要长期服药,纳入医保支付后可以降低患者的经济压力。不仅如此,医保支付也可以减少心理健康服务的“污名化”现象,促进人们在遇到心理问题的早期阶段寻求医生的专业帮助。

近些年,从国家层面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到各地陆续出台的细分政策,我们看到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投入和支持越来越多。这样的支持也在向青少年传达着一种态度,那就是心理问题不需要刻意地回避、粉饰,对此也不必有羞耻感。心理上出现问题,就像得了情绪“感冒”,需要积极关注、坦然接纳、科学治疗。

应该看到,当下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更加多元和复杂。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关系、学业压力之外,身处在全球化背景下、快节奏生活中,面对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他们可能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世界观、经历文化冲突和身份混淆,也可能在信息过载中无所适从、因为线下接触的变少而更加孤独,甚至可能接触到更多隐性的欺凌、产生更多对未来的不确定。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发布的《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需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调整。现实情况也可成为数据的注脚:今年暑假,北京多家医院心理门诊再度迎来青少年儿童就诊小高峰;多地开设的“学习困难”门诊,号源一直紧俏;每年三四月,去医院心理科就诊的应届考生开始增加,多家医院专门开设中高考心理门诊。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看到问题、正视问题。我们需要了解青少年面临的压力源,并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老师、家长和青少年自身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敏感度,减少“太脆弱”“矫情”“想不通”等偏见和指责,让大家逐渐“脱敏”,不再讳疾忌医。

在政府、学校、家庭、医疗系统和社会的支持下,我们将织就一个更加全面、科学、细致且充满关爱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网,也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会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表达和调节,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光明日报 张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