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热点观察

拒绝成熟、自我中心,为何越来越多人“长不大”?

发布时间:2024-07-31 13:35:54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施婕

受访专家: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潘霄

何谓“成年”?社会学的标准包括离开父母、离开学校、全职工作、经济独立以及结婚生育等。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表现出“拒绝成年的姿态”。美国和日本的相关研究发现,他们中男性居多,年龄大多在18~30岁,他们抗拒社交活动、无法自力更生、需要接受父母经济资助、心理承受和调节能力也很差……在世界各地,他们有着不同的称呼,在日本被称作“蛰居族”或“御宅族”,在欧美叫“彼得·潘一代”,中国则称“啃老族”。

据日本著名临床精神科专家斋藤环描述,日本的蛰居青年在家里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大部分时间蜷缩在自己的窄小空间里,看书、打游戏或睡觉,和家人保持着最低限度的沟通,缺乏自信,对社会消极逃避……这样的人在日本有近百万。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报告称,美国18~34岁年轻人中,有1/3的人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今日美国》2023年发布的一项民调显示,65%的父母表示,他们平均每月会给孩子(22~40岁)718美元(约5000人民币)以支付他们的生活开支。意大利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年度报告指出,该国约有170万年轻人啃老,几乎占15~29岁人群的1/5,他们不学习、不工作,也不参加培训课程。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称,2020年,超过1/6的欧盟年轻人还依赖着父母……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潘霄认为,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些都属于社会化成熟度较低的人。延时成年的他们,心理状态停滞在“婴童”时期,因此在我国常被称作“巨婴一代”,本质是人格不独立,以依赖、自私、自恋、抗挫力极低、独立性差等为特点。他们心理上不够成熟,常常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换位思考,缺乏情绪控制力,思维极端且幼稚;在生活上(包括经济上),过度依赖父母或其他照顾者,无法独立;在社会关系上,他们自私、任性、不懂承担责任,因此缺乏长期稳定的情感关系。

美国米德兰大学前校长本·萨斯在其著作《拒绝成年:美国年轻一代的自立危机》中写道,以往成年的路径很清晰,出生到6岁为婴孩期、7~13岁为童年期、14~20岁是青年期,儿童经过一定的顺序长大成人。在青年期,年轻人会停下来不断尝试或试验,逐渐确立自己的身份,脱离对父母的依赖,而如果不能顺利进行,就会出现“暂停的成人期”。潘霄认为,有五个重要原因,让年轻人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晚,让“青年期”无限延长。

社会发展的结果。社会经济的繁荣程度越高,对人才的要求也越高,人们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也越长。如今,大学本科毕业平均年龄22岁,硕士毕业25岁,医学生读到博士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差不多30岁。漫长的求学经历、简单的校园环境、甚少接触社会等,可能会削弱自主性、独立性的培养,使年轻人对家庭的依赖期更长。

过度溺爱的家庭环境。少子化趋势下,父母往往会花费更多精力和财力养育孩子,即使孩子在生理上已到达成人年纪,父母的关爱仍旧无微不至,包办子女的工作、婚嫁以及子代培养问题,这剥夺了子女发展独立人格的机会。

个人主义盛行。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的今天,年轻一代更愿意选择舒适安逸的生活。自己就能过得很好,不必和别人打交道,社会化程度变低。

沉迷网络。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现在的年轻人过度沉迷于网络世界,活在社交媒体中,习惯了用文字、表情符号来传达情感,导致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技能退化,面对面交流时变得不自在或缺乏自信,“社恐”程度增加,对“见人”感到焦虑,于是喜欢窝在家里。

经济压力。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下,很多年轻人面临着生存难题。数据显示,啃老族发生率较高的国家和地区,通常青年就业率也较低,比如在南欧国家意大利和希腊,15~29岁年轻人就业率还不到30%,他们之中就有许多需要依赖父母到30岁。

其实,在青春期有更长的时间进行自我探索和反思,以便建立充分的自我认同和寻找积极的人生方向,这并不是坏事。“然而,当今很多年轻人的延迟成年,呈现出了一系列让人担忧的特征,他们缺乏方向感、消极避世、脱离社会,不仅错失了事业发展的机会,也无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的甚至沾染不良习惯,并可能由此导致自我怀疑和偏执。他们不仅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延迟成年现象也对传统家庭的结构和秩序造成冲击。”潘霄说。

要想改变这一困境,社会要给予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家长也要学会放手。想真正“长大成人”,个人努力更重要,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出改善。

1.完成自我觉醒,认识到长期依赖父母不仅影响个人成长,还会带来心理和社会的种种负面影响,能够自食其力就是最大的成功。

2.寻找人生目标,依据自身的能力、资源和特长,设定短期和长期的目标,逐步提高自主性和独立性。

3.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增加体育活动或锻炼,为回归社会做准备。

4.尝试线下社交,通过社区、公益活动等与外部环境保持联系,经过与他人的互动反馈,完成社会化的进程。

5.找一份工作,长期不工作会与社会脱节,久而久之变得脆弱、退缩,不妨从容易的短期工作或兼职做起,再过渡到相对稳定、长久的工作,逐渐实现经济和人格独立。(生命时报记者施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