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行业资讯

心理中国论坛丨如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 塑造大学生的稳定自我与未来

发布时间:2024-06-25 09:25:52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王利霞

大学生在历经青春期后逐步对自我角色、价值观和目标进行了深入探索,达到相对稳定的自我认知状态。在高校时期,大学生面临诸多挑战。基于自我同一性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自我同一性,并且满足其内在需求,为其提供多元知识,全面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一、基于自我同一性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认知

从自我同一性视角出发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和接纳能力。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能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人格特征等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同时,教师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自我接纳心态,帮助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树立起自信心、自尊心,增强其应付各种压力和挫折的能力,从而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韧性和应变能力

在自我同一性视角下,教师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心理韧性及应对能力。大学生活充满各种各样的挑战与压力,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将来事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能掌握科学的情绪调节与问题处理技能,进而提升其面对困境与紧张的能力。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其在逆境面前的心理韧性,从而在种种困难面前始终保持身心健康。

(三)有利于促进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教师基于自我同一性视角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其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高校是大学生从家庭到社会的过渡时期,教师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进一步支持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适应自己所处的社会角色,从而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大学生。另外,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还能促使其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人际互动,帮助大学生在大学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为其今后的工作和社会生活奠定良好基础,从而强化其社会化程度。

二、基于自我同一性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多元环境,促进自我探索

在自我同一性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创造多样化的情境,以利于个体探究与自我认知的形成。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时期和成年以后对自己角色、价值观、目标等不断探寻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认同状态,自我同一性理论认为个体需基于多种角色、多种情景才能发现最适合自己的个性与价值取向,创造多元化的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经验机遇,能使其在多元化的背景下进行自我探究,加深对自身兴趣、能力、价值观的认知,并最终建立起稳固的自我同一性。

除专业科目教学外,我们还可开设了艺术、体育、创业、心理学等多种选修科目,支持学生有机会接触并体验各个领域,从而更好地发掘学生多兴趣与潜力。同时,教师可以开设心理剧创作与演出等课程,让学生用话剧来进行自我表达,提高自己的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学科领域的科研及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开阔学生眼界,促使其在实践中检验自身能力与兴趣。经实践表明,在跨领域的环境保护计划活动中,能让学生从环境科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不同的视角去思考与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价值与利益。此外,学校组织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等专题研讨会及研讨会活动,邀请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成功的校友分享其个人探索与成长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举办“生涯规划与个人角色认知”专题讲座,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不同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自我身份、人生价值的实现目标。当然,在学校里还可建立各种各样的体验空间,如冥想教室、美术创作室、体育康复中心等,让学生可以随意运用这些体验空间,从而自由地去探究、去创造,释放自己的情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绪,加强自我同一性。

(二)加强同伴互助,促进情感交流

在自我同一性视角下,同伴互相帮助能为学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促使学生在交往中反思和了解自我。自我同一性理论认为,个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需不断对自己的认知进行修正。在同龄人反馈与支持下,使学生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与接纳,进而增强其自我认同。与此同时,同伴互相帮助可以提供安全、无评判的环境,使其在遇到压力、迷茫的情况下可以向其求助,减轻学生的孤独感和心理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学校和教师挑选了一些优秀的学长学姐,让他们成为大学生的“朋辈导师”,对学弟学妹进行引导与支持。教师定期组织“一对一”或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在交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感情与自我认识。在开学之初,学校可举办迎新及研讨会,让朋辈导师与新同学建立初步的接触,并基于一系列定期的沟通及活动,为新生提供持续的支持与帮助。同时,教学中我们组织了小组心理咨询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压力控制小组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感受,互相提出意见,促进感情沟通与自省,从而驱动学生了解并调适自己的情感与行为。此外,我们还可充分发挥了社会媒介与学校平台作用,建立在线同伴支持网,以促进学生间相互沟通与互相帮助。当然,教师还可设立“心灵驿站”等网上社区,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分享各自的经验,让其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得到帮助,并定期举办网上讲座及研讨活动,邀请心理学者及高年级学生进行交流。当然,教师还可定期举行以增进感情沟通为主的联谊活动,为学生提供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确保其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对彼此的理解,并建立起良好的感情纽带,以此来加强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结,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开展个体咨询,关注内在需求

个体咨询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方法,自我同一性是人在不断地探索、交往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稳定的自我认知状态。个体心理资源能为学生提供安全的私人空间,使其能在心理咨询师指导下更好地探究自己的内心需求,从而驱动其身心健康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建立了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并配备专职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谘询中心要保障学生的隐私权及人身安全,让学生能在互信的氛围下畅所欲言。学校还定期开展了常规的心理筛查活动,确定有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学生,为其提供个体辅导的机会。筛查可以采用问卷、面谈等形式,使辅导员能够更好地理解被试的心理状况及需求,如每个学期的开学、期末,都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测,并对其进行干预。教师针对学生的特殊状况与需求,为其量身定做一套私人辅导计划。辅导员可藉由与学生初步访谈,了解学员的背景、问题及目的,进而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克服困难,达到个人成长的目的。教师针对有学习压力的大学生,可为其提供科学的学习方案,并对其进行时间管理与方式的调节。针对有情感问题的大学生,则可采用角色扮演、情景仿真等方法,提高其交际能力。当然,教师还可以学校为单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宣教,提高知识水平和接受度。同时,教师利用举办讲座、研讨会、宣传画等方式,加强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消除大学生在心理咨询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如学校可以定期请心理专家进行“心理健康与自我认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心理辅导的意义、意义,并鼓励其积极主动地去求助,推动自我认同的发展,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将来的学业与生活打下坚实心理基础。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重要时期,面临人际关系、职业选择和学习压力等方面的挑战,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为此,高校教师就需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其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从多个层面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自我同一性,以促进其未来健康!(光明网 作者:王利霞 石家庄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