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原创

公开课 | 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三板斧”

发布时间:2024-06-25 08:35:00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何羿静 张佳琳

近年来,由于我国离婚率日益上升,出现了不少单亲家庭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有些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非常独立自强、积极健康,而有些却不尽如人意。这是因为单亲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影响着家庭教育效果的充分发挥,因此对这部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些单亲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具有不同程度的譬如孤独、自卑、冷淡、敌对等人际关系障碍,更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抑郁、孤独症等心理疾病。因此,如何进行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如今单亲父母的当务之急和教育者们的“重要课题”。

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易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一是单亲家庭的子女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现在的家庭环境和身边朋友比较,因而产生自怨自艾的情绪,容易出现自卑心理。

二是由于单亲家庭的孩子一直以来感受到的都是家庭生活中不美好的一面,破坏了自己对生活美感的意识,失去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出淡漠、缺少感情的心态。这些不经意的认识积淀便慢慢产生了冷漠心理。

三是家庭及父母关系破裂后,孩子长期生活在处于异常状态的父亲或母亲身边,变得胆小怯弱,有什么事不敢说出来或者说出来了也得不到任何正反馈,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封闭心理。

四是孩子经历了父母分开的整个过程,长期处在压抑、失衡的家庭环境中,情绪无处释放,日积月累之下孩子极易产生极端心理从而造成抑郁。

五是影响孩子形成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由于经历父母争吵、指责和分开的过程,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对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反应”,潜意识里对人际交往产生自然排斥,缺乏安全感,不愿与人交往,不善与人交往,甚至认为与人交往是一种负担,在这样的心理预期下难以与他人敞开心扉地交流沟通,难以接纳环境并融入集体和团队当中,难以形成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进而严重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甚至婚姻家庭。

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三板斧”

第一板斧:

积极面对不逃避

很多离异的父母为了避免不愉快的情绪环境给孩子带来额外的心理负担,不愿和孩子提起此事。但事实往往是孩子日常交往过程中,又常常不得不去应付这些问题,由于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孩子往往会不知所措,反而给孩子造成了更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单亲父母应该以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向他们坦白父母离异的事实并解释原因,要让孩子明白离婚是大人的决定,不是孩子的错并适当地教会孩子如何应对此类问题的询问,注重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同时,在子女面前应保持乐观、开朗和阳光的生活态度,注重亲子交流,鼓励子女积极地融入到亲戚和朋友圈里,体会生活的美好,形成融洽温馨的家庭气氛,引领他们走出心理困境,积极开朗地面对人生。

第二板斧:

适度关注多鼓励

处理亲子关系要注重“度”的把握。一方面应当给予单亲孩子适当的关注,注意防止过度关注带来的负面影响。单亲家庭的孩子较正常家庭孩子会更敏感和脆弱,对待他们应当给予额外的注意,尤其是说话言辞中应尽量避免可能会触及到他们痛点的话题。但是又不能过度关注,这样会使得他们感到自己的另类,需要做到无形的关注和照顾,鼓励他们积极融入集体,成为集体的一份子,使他们产生自己和其他孩子没有两样的感觉,这个度的拿捏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做错了事,要做到先肯定再批评。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在面对他们的问题时,应该先肯定个人优点,再指出缺点不足,最终要以鼓励的言辞和态度收尾。如果直接严厉地批评,则会进一步加重他们的自卑心理,不利于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困境。

第三板斧:

纠正观念助独立

经过这些家庭变故的孩子容易产生极端的思维方式,认为所经历的变故是命运不公。这种思维方式是不正确的,我们应当引导这些孩子对现状有恰当的认知,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地看待事物发生发展的因果逻辑并以合适的方式去面对困境,对人、对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范式,鼓励他们在困境中坚强勇敢,从积极的一面看待事物从而能够乐观向上地生活。

此外,还要避免出现为了弥补孩子因为父母亲另一半关爱的缺失而出现“大包大揽”式的亲子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不会帮助孩子解决单亲家庭所带来的问题,反而容易出现过度依赖、没有主见、胆小怕事等负面影响。要引导孩子多和同学、朋友交流,培养自主意识和对外交往的能力,自主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

综上所述,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是无辜的,他们应该受到社会更多的了解与接受,其心灵健康成长也应该引起社会更大的重视;而身为家长与教育工作者,也应当好好地把关爱带给这种特殊的孩子们,提高对他们的责任感,让孩子的心灵、人格得到更全面健康的成长。(何羿静/陕西理工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张佳琳/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中国网心理中国特约《心理与健康》杂志供稿 网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