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原创

亲子关系丨长板思维:让孩子成为世界的孤品

发布时间:2024-05-27 08:20:00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王人平

原题:你想要孩子成为完美的庸人还是世界的孤品?

教育孩子,需要“扬长避短”还是“取长补短”?这背后是短板思维和长板思维的差异。

长久以来,短板思维一直都是父母教育孩子时秉持的主导性思维。这一思维来自木桶理论: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木板。用在教育上,就是说孩子要均衡发展,不能有短板。例如父母常跟孩子讲“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老师时常提醒学生要全面发展、不要偏科,都是短板思维的体现,即要求孩子样样都行。然而,用短板思维来教育孩子,会不会也存在某些局限和问题呢?

短板思维:让孩子变成完美的庸人

短板思维关注的是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让孩子无法客观、全面和公正地看待自己。受制于自身年龄和认知的局限,孩子往往不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会以父母的评价来评定和认知自己。当父母总是指责孩子的短板,如胆小、自私、霸道、孤僻、不好好学习等时,孩子看到的就是一个怯懦、贪婪、任性、无助和厌学的自己。这样不仅容易进一步固化孩子的这些短板,还会让他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削弱孩子的自尊,压制孩子的个性,打击孩子的自信,导致孩子变得更加自卑、怯懦和退缩。一个孩子的自信和生命力一定是来自“我行”“我能”的自我激励和自我肯定,而不是“我不行”“我不能”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短板思维会影响亲子关系。没有人会喜欢天天指责自己这不好、那不行的人,孩子更不会向讨厌自己、贬低自己的人学习。如果父母总是习惯性地盯着孩子的短板,批评孩子的缺点,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爱的不是现实中的人,而是父母心中所期待的那个完美的孩子。这种有条件的爱会让孩子时刻生活在被爱遗弃的恐惧中,无法与父母建立起生命强有力的连接。没有生命的连接,就无法构建起好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不好,父母就没有影响力;没有影响力,就没有教育。教育说到底就是生命影响生命。

短板思维会导致孩子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缺点和不足的改正上,而忽视去发展特长和优势潜能,最终变成一个面面俱到的庸人。每个孩子生来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优势潜能,如果把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弥补不足上,那么,最好的状态充其量也只能到平均水平。一个人努力达到的天赋最高点,可能只是另一个人天赋的起点。如果我们能找到自己的天赋和热爱,在自己拥有优势潜能的领域去深耕,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点,那么就更容易做到极致,取得成功。

作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公司,华为所取得的成就令国人赞叹和自豪。创始人任正非先生在谈到自己的人才观时说:“我就是最典型的短板不行。在家里,太太、女儿经常骂我笨得要死。我这一生就是短的我不管,我只管做我的长板,再拼一块别人的长板,拼起来就是一个高桶了。自己为什么要变成一个完美的人呢?完美的人就是最没有用的人。我们在公司从来不用完美的人,我一看这个人追求完美,就知道这个人没有希望了。这个人有缺点,我好好观察一下,在哪方面重用一下。”

著名投资人沃伦·巴菲特和他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都认为,他们之所以能通过投资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能遵循“能力圈”的心智模型理论。能力圈简单说就是只投资自己擅长的领域、能看懂的公司,坚决回避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和公司。芒格曾说过:“如果你不清楚界限在哪里,就不能算是一种能力。如果你不知道你的能力范围在哪里,就会身陷灾难之中。”“在你生命中拥有有利条件的领域里持续投入。了解自己的强项与优势,并持续留在那些优势点附近……你必须弄懂自己在哪些领域具有优势,而且持续在你自己的能力圈内进行游戏。”在我看来,能力圈的本质就是那句刻在特尔斐神庙上的话:“认识你自己!”这就是长板思维。

短板思维本质上是一种自限式的思维模式。相对于短板思维,我相信长板思维更利于孩子的成长。这一思维认为,将木桶倾斜一些,就能够容纳更多的水,而容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木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对于教育,我们要重在发展孩子的优势和长处,而不是一味纠正孩子的不足和短板,让孩子变成完美而平庸的人。

长板思维:让孩子成为世界的孤品

我在初中时就曾读过蔡志忠先生的《庄子说》《老子说》等漫画书。后来了解到,在他4岁那一年,收到爸爸送给他练字的小黑板。结果,蔡志忠发现自己很喜欢也很擅长画画,便对爸爸说:“只要不饿死,我就要画一辈子,一直画到死为止。”15岁起,蔡志忠便开始成为职业漫画家,2011年获得“金漫奖”终身成就奖。

说到一个人如何才能走向成功,蔡志忠给出的建议是:找寻自己最拿手最喜欢的事物,做到极致。在做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一天比一天好。身心合一、排除一切,沉浸于自己所爱。他说:“当一个人选择自己最拿手的,最喜欢的,把它做到极致,无论什么,没有不成功的啦。”

每个孩子生来都是原创、孤品,有着自己独特的天赋、个性和成长轨迹。父母总要求孩子取别人的长补自己的短,变得面面俱到、完美无缺,很容易让孩子失去唯一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最终,我们把孩子塑造成山寨、赝品,让孩子既远离了生命的那份从容和优雅,也扼杀了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丧失了差异化的核心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每个人都是天才。但是,如果你以爬树的能力来判断一条鱼,它会终其一生都认为自己是愚蠢的。猴子生来擅长爬树,它的乐园是森林;鱼生来擅长游泳,它的乐园是江河;鸟擅长飞翔,它的乐园是天空。如果非要拧着来去补各自的短板,让鱼去爬树、鸟去游泳、猴子去飞翔,后果注定是灾难性的。

很多父母或许会担心,如果孩子有短板,比不过别的孩子,会产生自卑。其实,真正导致孩子自卑的恰恰是父母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短板上。优秀从来就不是赢过别人,而是优于昨天的自己。我们的孩子无论多优秀,都不可能在所有赛道、所有时间段都成为第一。一个人真正的自信是建立在良好自我认知和不断自我超越之上的自我认同,与他人无关。

在教育中秉持长板思维,还有利于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发展孩子正向思维、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孩子的审美、情商和人格魅力,也有很大益处。孩子通常都是以父母对待他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这个世界的。如果父母能以尊重、欣赏和信任的目光去看待孩子,孩子看待他人和世界的眼光就会更正向、更多元、更阳光。如果父母总是盯着孩子的短板,不仅会让孩子逐渐失去自尊和自信,也容易让孩子有样学样,在与人相处时,习惯关注别人的短处和缺点,看不了别人的好。试想,一个没有胸怀和能力看到别人长处、理解和包容别人差异的人,又怎么可能拥有人格魅力和影响力,与人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长板思维也是人工智能时代对教育提出的需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遵循的是工业社会的标准化、效率至上、大规模复制的基本逻辑,采用一套制式、标准化的知识体系,把人改造成同质化的人力资本。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这种教育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在人工智能时代,越是标准化、同质化、可复制的知识和技能,越容易被替代,越没有价值和竞争力。

这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这背后固然有经济周期和大环境的因素,但也跟很多大学和专业的课程体系老化,与社会需求、时代需求脱节有关。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从标准化和应试转到个性化、创造性上,只是单纯卷知识、卷学历,只会让更多学生的路越走越窄,最终无路可走。

所以说,要孩子能适应时代发展,教育的变革方向必须转向重新发现“人”的价值,激发出每个孩子的独特天赋、热情和生命力,培养出能够有别于智能机器,又能与智能机器深度合作的“人”。人工智能越是发展,人性越需要自由绽放。

我们倡导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秉持长板思维,并非要父母对孩子的短板完全视而不见。特别是在道德品质方面,一些短板可能是致命的,需要家长给予重视。但在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上,在特长和专业的发展上,要允许孩子有短板。

学海无涯,生命有限,同样的时间、精力和付出,是用在“扬长避短”上,还是用在“取长补短”上,孩子的生命体验和可能取得的成就,会有很大不同。好的教育不是把孩子塑造成我们的期待,也不是把原本的孤品和原创塑造成赝品和山寨,而是激励孩子活出自己的个性、精彩和幸福,成就最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王人平

著名儿童教育学者,长期致力于儿童心理、亲子关系和父母自我成长的研究和实践。

中国网心理中国特约《婚姻与家庭》杂志供稿 网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