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行业资讯

筑牢“心”防线:“我们要努力接住学生的‘坏情绪’”

发布时间:2025-10-23 13:50:01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姚建

 ▲学生们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组织的心理咨询活动。

 ▲在教学楼的楼梯口和大学生一站式社区,彩色信箱成为接收学生们“心情快递”的心灵驿站。

“只需三步——写下心事、折成任意形状、投进这个‘树洞’,剩下的交给我们。”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协会成员王海涵一边说着,一边将折叠后的信纸投入信箱。

记者看到,在学校教学楼的楼梯口和大学生一站式社区,这些彩色信箱成为接收学生们“心情快递”的心灵驿站。面对“Z世代”特有的“成长阵痛”,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特别推出信箱解忧活动,让传统书信成为叩开学生心门的“钥匙”。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且呈低龄趋势,大学生存在一定的焦虑风险和抑郁风险。《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抑郁水平在18~24岁青年群体中达到峰值。

为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加强心理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和品牌化,全面推进学生心理工作高质量发展,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立了校级心理工作品牌——“心澜”,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和理解内心世界的场所。

每个情绪都值得被温柔托举

“刚来学校的第一年,学习和生活有很多方面都不太适应,偶尔就会过来找老师聊一下。我很喜欢这边温馨的环境,让人很放松,很自在。老师也会耐心听我倾诉,给我一些建议,感觉就像有个大姐姐在关心你一样。”信息学院学生周义博说。

沿着走廊前行,两边是各具特色的功能室。“这里设有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沙盘游戏室、心理戏剧室等功能室,由8名专职心理教师为学生们提供专业服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负责人王晓庆介绍,“老师们都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会严守心理咨询行业规范,尊重来访学生个人权利,一切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

一名刚结束咨询的同学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想通过专升本提升自己,每天都在图书馆埋头苦读,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担心考不上,担心未来没有出路。我感到自己在心理上出现了问题,就决定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咨询。一开始,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引导我找到了释放压力的出口,后面又和我共同探讨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和正确看待考试。一次次的咨询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备考期间的黑暗。”

据介绍,为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中心为学生提供环境适应、人际关系、人格发展、情绪调节、压力管理与求职择业等方面的心理咨询专业服务,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关怀,积极寻求心理疏导的途径和方法,增进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

“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心灵的慰藉。我们不仅是学生心声倾听者,更是他们成长的陪伴者。”心理教师刘恩琪表示。

五级联动,筑牢“心”防线

“学校每学期都会借助专业的测评平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与测评,同时根据辅导员谈心和心理危机系统干预结果,筛查出需要进一步干预的学生。”负责普测的老师张明月介绍,“中心会联动二级学院进行二次筛查,重点评估学生是否存在心理危机,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分类分级进行干预。”

落实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做好重点人群的监控和管理,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希望通过悉心呵护,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王晓庆说。

对于重点关注学生,学校则着力建好关心关爱体系,实施分级干预、精准介入。一方面,中心协助学院开展个性化心理关爱服务,例如专业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另一方面,迅速启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统筹调度学校、学院、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医院等力量与资源,通过多方会谈,将全心全意关爱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落到实处。

“我们还建立起学校—学院—心理中心—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的多方位联动体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切实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营造安全、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学生工作部负责人王延兵表示。

此外,依托落地校内的青岛市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服务中心,学校正积极筹建心理成长研学基地,致力于打造一个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传统文化体验、体育与艺术实践、科技互动于一体的多元化研学平台,进一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与深化。

专业高效,全链条护航

“令君心澜了不起,摩尼返照万事通。”这是宋代诗人李流谦笔下的诗句,也是学校心理工作品牌“心澜”的出处。如何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性,不断丰富和壮大其规模,是当前“心澜”品牌建设的重要课题。为此,学校正积极从教师、辅导员到学生三方发力,形成闭环,从而打造多元参与、专业高效的心理教育链条。

“我们通过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心理专业人才,为现有心理老师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王晓庆表示。此外,学校定期组织集体备课,前往特色心理健康中心和市级精神卫生中心调研,学习先进理念与实践经验,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和案例分析,在集思广益中进一步提高专业性和高效性。

在校园中,辅导员是连接师生心灵的纽带,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以前总觉得自己知识储备不够,想帮助学生却无从下手。”辅导员郭晓蒙坦言。如今,学校通过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技能培训,将心理辅导技能提升融入辅导员成长体系,同时依托心理协会成员、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三支队伍,推进学生心理健康自助互助。“希望让更多的同学关注心理健康,学会自我调适。”王海涵表示。

秋日的斜阳透过信箱投递口,在心理咨询室地板上洒下一片金色光斑。“我们不仅要努力接住学生的‘坏情绪’,还要让每一封信都有回音。”王晓庆一边整理学生资料一边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心灵的港湾中找到归属,感受到成长的力量,便是‘心澜’品牌的初心。”(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姚建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