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有色眼镜”,让心理咨询回归“心理健身”本质
发布时间:2025-10-23 14:05:14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符露“去做心理咨询?那肯定是心理有问题吧……”这样的想法,是否也曾萦绕在你心头?一项调查显示,约25%的青少年存在心理困扰,但主动求助者不到10%。许多亟需帮助的年轻人,并非不需要支持,而是被无形的“标签”挡住了求助之路。
某高校大三学生李某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在同学眼中,他是绩点顶尖、获奖众多的“学神”,但无人知晓他半年来持续失眠、情绪低落的痛苦。尽管清楚学校提供免费、保密的心理咨询服务,他脑海中的刻板印象却更为强烈“只有弱者才需要帮助”“这等于承认自己是‘次品’”。最终,因恐惧被贴上“精神病”标签,李某未能迈出求助一步,直至在一次关键考试中严重失误,失去了保研资格。
李某的案例折射出对心理咨询的普遍误解。这些误解主要体现在:将心理咨询等同于仅服务于严重精神疾病患者,视其为“治病”而非“发展”;怀疑其专业性,认为不过是“聊聊天”;担心咨询记录影响个人发展,或害怕在社交中被视为“异类”。
那么,什么才是心理咨询的本质?有专家指出,心理咨询主要服务于面临发展性困扰的普通人群,如学业压力、人际烦恼等,其核心是“助人自助”。它并非代表软弱,而是勇于面对问题的表现,如同为心理进行“健身”;它是在严格保密伦理下,基于科学理论的专业工作,旨在赋能个体找到自身解决问题的力量。
如何为心理咨询正名?首先,应将其视为常态化的“心理健身”,而非非常态的“治病”。其次,通过参与校园心理活动,让求助成为像去图书馆一样自然的日常选择。此外,通过温和分享正确信息,逐步纠正周遭误解。改变偏见并非一日之功,但每一次理性的沟通与自我关怀的行动,都是在为推倒误解的高墙贡献力量。
每一位愿意理性思考并传递科学观念的人,都在为打破偏见、营造更包容的社会环境增添一份力量。(红网通讯员符露)
筑牢“心”防线:“我们要努力接住学生的‘坏情绪’”2025-10-23
连续阴雨诱发抑郁?郑州抑郁患者增5成,专家教你用"光"调整情绪2025-10-22
梁鸿:面对厌学、抑郁的孩子,家长还能做什么?2025-10-22
《儿童福利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规范》湖南省地方标准贯标会举行2025-10-22
心理学研究发现:适度“脸皮厚”的人会越过越好2025-10-22
心理中国论坛丨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创新高校思政教育2025-1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