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行业资讯

用科技守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杭州模式”让爱更有温度

发布时间:2025-10-23 14:45:22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蒋升

成绩下滑、社交退缩、情绪波动……你以为的这些小问题,很可能是孩子所发出的“无声抗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10月21日,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人文精神医学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陈廷骅大健康学院联合主办的“大健康战略下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开幕,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快速的信息化与数字化进程,使现代社会的时间结构被深度重塑,持续的多任务操作、社交媒体干扰与注意力切换,使个体的日常节律被不断打断,这种看似效率更高的碎片化时间使用操作,对青少年而言却并不友好,由其引发的身心节律失衡会成为心理问题高发的深层机制。”在这场心理卫生与精神健康领域的合作盛会上,浙大精中(杭州七院)党委书记骆宏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分享心得。

骆宏做分享/浙大精中供图

当个体的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如何保持心理平衡与内在充实?目前,浙大精中(杭州七院)正积极打造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杭州模式”,开拓破题新思路。

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严峻

这个团队研发智能黑科技

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是全球性挑战。

“不少人一听到焦虑、抑郁等诊断,就会觉得是得了心理疾病,这种偏颇联想及来自外界的‘歧视’往往比疾病更让人难熬。”骆宏提到,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道德恐慌,通俗点说,是指普通民众对某些事物危害的判断、预测远大于其真实程度。

而从诊断方法而言,传统的心理健康促进方法多建立在疾病模型或症状导向的基础上,虽说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临床价值,但也存在病理化倾向明显、工具与语言割裂、评估与干预脱节等局限问题。

举个生动形象的例子,如在校园情境中,这样的参考标准会使家长、老师及同学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打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奇怪标签。可这种评估结果常是没有应对策略的,也间接导致患儿在胡思乱想的黑暗漩涡中越陷越深。

“正因如此,我们正大力推进从预防风险到健康促进的模式转型升级。”自2016年起,骆宏教授团队便致力于研发一套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评估新模式——“七时间精神心理健康大模型”,如今,这种人工智能创新已在临床试验阶段。

相比常规武器,“七时间精神心理健康大模型”究竟有何不同?把一天24小时浓缩成睡眠、运动、专注、联结、反应等7个“关键时间”是其中一大亮点。

在以往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诊疗中,“你有没有出现抑郁情况?”“为什么你的想法和大人不一样?”等一些直抒胸臆的表达常会让孩子明显感受到“被冒犯”,配合程度自然有所下降。

“进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本质是改变失衡的行为或思维方式,让孩子们能回归正常生活。”骆宏解释,故在评估设计上,团队把问题具象化,更关注孩子有没有睡好觉,有没有好好运动,有没有亲近大自然等方面,“如你最近睡眠不理想,在未来两周内会用怎样的方法进行调整?”用亲密沟通让患儿愿意卸下“心理防备”。

颠覆传统评估模式

多方联动营造健康环境

此外,“七时间精神心理健康大模型”颠覆了“分数与好坏挂钩”的固有评估模式,而是以“时间质量”为核心指标,从生活节律的角度定义心理健康,提供了一个非病理化、可测量、可干预、可协作的心理健康促进框架,更注重身心和谐。

“与其定义为心理测试,不如把它比作一面镜子,能帮助我们看到自己每天时间的质量与分布。”骆宏介绍,连轴转的现代人常处于思索过多但睡眠与运动不足的透支状态,通过对这种情景的综合分析,就能尽早发现未来可能成为精神疾病的“导火索”,对从预防到治疗连续性干预起到桥梁作用,这与国际呼吁的“以人为本”的核心不谋而合。

近年来,杭州不断织牢织密“家校医社”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护网,成立杭州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促进)中心,多方联动,同轨并行。未来,“七时间精神心理健康大模型”的问世,在一定程度上,也将为这项惠民工作进行有力加持。

“在进行家庭、学校、医院、社会四维一体的管理过程中,因为缺少共同的话语系统,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些系统协作困难的实际问题,光靠一种干预策略并不能应对所有情况。”骆宏讲道,在融入多元化的现代参考标准后,能为不同孩子量身定制个性化方案,找到提升生命时间的突破口。

“时下,我们在儿童青少年版本的基础上又做了创新,研发了成人版与老人版,测试模式也有多重选择,精简版的在几分钟内就能完成,完整版的则借助人工智能数据库进行精准分析,更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骆宏对此信心满满,与此同时,医院还将紧密联合政府、社会等,积极营造良好大健康环境。(潮新闻客户端记者蒋升 通讯员李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