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与青少年异常心理学》:破解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教科书”
发布时间:2025-09-17 09:16:25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祝卓宏在中国,随着社会转型加速,教育竞争白热化、家庭结构核心化及数字技术渗透,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已然成为成千上万家庭的痛点问题、心理健康领域的难点问题、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关乎国家发展的战略问题。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既涉及个体发展因素,也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
《儿童与青少年异常心理学(第四版)》
(美)罗伯特·韦斯著贺雯琪译 新华出版社 2025年9月
从家庭环境来看,部分家长不当的管教方式,如过度严苛或过度溺爱,以及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如频繁争吵、情感疏离等,都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了负面影响。许多青少年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甚至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在学校环境方面,学业压力如沉重的大山,压在青少年稚嫩的肩头。频繁考试、名次竞争,让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同时,校园欺凌、同学之间的排挤以及不良的师生关系等问题,也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调查显示,相当比例的青少年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心理困扰,部分学生甚至因不堪重负而产生厌学情绪。
社会环境同样不容忽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潮相互碰撞,青少年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容易产生迷茫和困惑。此外,网络的普及虽然带来了便利,但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网络欺凌、游戏沉迷、信息过载等,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构成了新的挑战。据相关研究表明,长时间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问题。
应对青少年心理问题多发高发态势,需要全社会协同发力,建立预防为主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心理健康领域的投入,推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例如,学校教师和各类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予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质量;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课,同时充分利用课间15分钟和大课间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推动“五育”并举和家校社医联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心理健康服务,建设更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康复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服务机构等;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青少年的课外生活,可以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拓展训练等活动,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的能力;社区还可以加强对周边环境的治理,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
面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复杂性,专业心理学著作能为教育工作者、家长等提供科学指导。《儿童与青少年异常心理学》便是这样一本极具价值的书籍。这本书在美国出版后,收获了如潮好评,其专业性和权威性得到了广泛认可。众多美国心理学专家对其赞誉有加,认为它为儿童与青少年异常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指导。许多专业人士依据书中的理论和方法,成功帮助了大量有心理问题的儿童和青少年,积累了丰富的成功案例。例如,在一些多动症儿童的治疗中,运用书中关于多动症的诊断标准和干预方法,有效改善了这些孩子的症状,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对于中国儿童青少年,书中所讲的病例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为例,这是一种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许多患有ADHD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他们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容易分心、好动,导致学习成绩不佳。在人际交往方面,由于他们的行为表现与其他孩子不同,可能会受到同伴的排斥,进而影响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儿童与青少年异常心理学》中的方法,采用药物治疗和行为干预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使用合适的药物来调节孩子的神经递质水平,同时依据书中的行为干预策略,如制定明确的规则、给予及时的奖励和反馈等,帮助孩子逐步改善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许多孩子的症状可以得到明显缓解,学习成绩得以提高,与同伴的关系也得到改善。
再比如儿童焦虑症,这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书中详细阐述了儿童焦虑症的症状表现、病因以及治疗方法。在中国,不少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等因素患上了焦虑症。他们可能会在考试前过度紧张,出现失眠、食欲缺乏等症状,在面对新的环境或任务时,也容易表现出过度的担忧和不安。我们可以根据本书中的指导,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孩子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同时,通过放松训练等方法,帮助他们缓解焦虑情绪。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许多孩子的焦虑症状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能够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和学习。
作为一本专业的教材,《儿童与青少年异常心理学》对于医学院的学生和教师来说,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医学院的学生通过学习这本书,可以系统地了解儿童与青少年异常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掌握各种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评估方法和治疗技术,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这本书为核心,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对于普通教师而言,这本书也是不可多得的教学参考资料。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行为表现异常的学生,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并给予适当的帮助。例如,当老师发现学生出现厌学情绪时,可以依据书中关于学习障碍和情绪问题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判断其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与家长沟通、提供心理辅导等。
这本书同样可以让家长们受益良多。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家长的关注和引导密切相关。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注重终身学习,高度重视心理学学习,尤其关注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通过阅读这本书,家长可以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早期发现和干预。当孩子出现情绪波动、行为异常时,家长能够运用书中的知识,正确判断孩子的情况,并给予恰当的关爱和支持。比如,当孩子出现焦虑情绪时,家长可以根据书中的建议,帮助孩子调整心态,缓解压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可以说,《儿童与青少年异常心理学》是一本对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经典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专业的知识和方法,也为全社会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指明了方向。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能够充分利用这本书的价值,让更多的儿童和青少年受益,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拥有美好的未来。
(本文摘自《儿童与青少年异常心理学》序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祝卓宏)
心理与生活 | 总对最亲近的人发脾气的心理真相2025-09-17
心理学与算法"共舞" 情感计算开启人工智能新赛道2025-09-17
文艺评论丨《在人间》:揭示心理世界的非理性与意识流2025-09-17
内蒙古举办首届心理健康指导师职业技能大赛2025-09-17
《儿童与青少年异常心理学》:破解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教科书”2025-09-17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2025版)》发布202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