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原创

心理中国论坛 | 顺应自然,因性而为:向道家学习缓解焦虑的智慧

发布时间:2025-08-21 10:59:53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吕锡琛

 中南大学道学与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主任 吕锡琛教授

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信息膨胀、社会矛盾增多,不少人陷入了焦虑的泥潭。如何在逆境中自处,如何缓解焦虑心理、保持心理健康?这成为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健心智慧,特别是追求身心两全,性命双修的道家文化,更是能够给予人们诸多启示。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李耳(老子)和庄周(庄子)。老庄的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哲人高道、帝王将相乃至平民百姓,而且对于现代科学、管理学、心理学、伦理学、医学养生等学科多有启迪,奉其精华,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缓解焦虑,平衡心理,协调人际。

 顺应自然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其认为,天地万物的产生以及万事万物的发展都受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必然规律和内在的力量所统摄,老子将这种内在的规律和力量称之为“道”。《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这里所说的“无为”不是消极作为,而是顺应事物自然而然的本性和内在规律而为,因而才能够成就万物,达到“无不为”的结果。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由“道”而生,在“道”的支配下发展变化,受到诸多外在条件的制约,任何人都不能无视事物的内在本性和规律强作妄为。这就从哲学的高度启示人们:天下事物各有其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要彻底扭转这一发展趋势是徒劳无益的,明智的做法是勇敢地面对这些发展变化,顺应和利用这些规律或趋势,因势利导或者尽量减小这些变化所可能带来的伤害或负面影响。

庄子发展了老子顺应自然的思路。他认为,当生活现状难以改变或遇到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时,就应当选择不加评判、全然接受的态度,以平和的心态理智地面对现实:“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而不要怨天尤人。《庄子.德充符》中通过孔子之口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等皆为“事之变,命之行”。在《养生主》和《德充符》中,作者都反复告诫说:“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意思是说,安于天理,并且顺从自然变化,哀伤欢乐都无法进入心中,古时候的人把这称作是自然解脱,就好比解除了倒悬之苦,这种顺应自然,循乎天理,不为外物所滞,才能无所牵累而逍遥自在

这种情感上的超脱态度,并非冷漠无情或对人类的痛苦无动于衷,而是出于对自然和人生的客观规律的深刻理解。因为客观规律不可逆转,如果沉溺于后悔或悲痛之中,忧郁伤感,反而会丧失自己前进的信心和勇气。不如面对现实,顺其自然,顺应客观外界的规律和社会的要求,以理性的态度调整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在适度的范围之内。启示人们从悦生恶死的情绪中超脱出来,以豁达的态度面对种种生活事件,从而减轻焦虑心理的困扰或伤害。

在“道法自然”,顺应自然思想的基础上,老子强调万物各有其性。《道德经》中指出,由于万物秉性不一,行为各异,“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有的主动前行,有的被动跟随;有的温柔,有的狂暴;有的强大,有的弱小;有的承载重任,有的崩溃瓦解。因此,高明的圣人洞察这些差异,充分地认识和尊重人性的差异,“去甚、去奢、去泰”,去除过分的、奢侈的以及极端的行为,因性而为,尊重事物自身所具有的本质和规定性,发挥人的本真特性。

庄子也告诫人们不要违逆自然本性,《庄子.骈拇》中说,“不失其性命之情”才是天下最正确的处事原则。因此,“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这就告诉人们,自然而成的长,不能人为地将它砍断;自然而成的短,不能强行续接。因此,鸭子与白鹤相比,他们的脚虽然各有长短,但这种长短的差别却正是它们各自的天性,顺应自然本性而行事才能无忧无虑,各得其所。如果不顾自己的特性和局限,非要按照某种标准盲目模仿别人或人为地改变自然状况,那就只会给自己带来无穷无尽的“忧”和“悲”。

庄子的话语让我们体悟到,在现代社会困扰人们的“内卷”本质上是背离了自然本性的某种“异化”,是一种不正常的过度竞争。我们看到,庄子的生活虽然十分艰难,依靠打草鞋维持生活,物质层面如此匮乏,但他却有着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心灵的自由。他自觉地脱离世俗名利得失的竞争,不参与“卷”的游戏。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性,根据各自的特性来发展自己,根据各自的才能来做事,各尽所能,各得其宜,这也是每个人所应尽、能尽的社会职分。这种根据个体的独特性来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张是有其合理性的,这也正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在他那本风靡全球的名著《活出意义来》一书中所说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也只有他具特殊的机遇去完成其独特的天赋使命。”

这些主张启示我们:每个人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结构是不同的,取决于你天生的基因和后天成长过程的塑造。不要盲目与他人攀比,不要以统一的模式和标准来评判自己和他人。每个人应该根据各自的特性来发展自己,根据各自的才能来做事,各尽所能,因性而为。用现代脑科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要按照你的优势脑来思考和做事。

我们要敢于超越世俗的偏见,量力而行,活出真我,接纳自我特别是要接纳自己无法改变的缺陷或不完美这是让我们摆脱焦虑、抑郁并有可能走向成功的智慧。例如,美国女歌手凯斯·黛莉虽然天生有副好嗓子,但曾由于自己的龅牙和阔嘴这一外貌缺陷而自卑,不敢公开演唱。后来,她受到老师的鼓励,自我接纳,不去顾虑外貌的缺陷,而是尽情地展现自己的特长,以美妙的歌喉放声歌唱,几年后成了顶尖的歌星。我国著名的京剧演员周信芳在倒嗓之后,没有陷入焦虑不能自拔,而是接受现实,因势利导,经过长期探索,顺应嗓子嘶哑这一劣势,形成了重吐沙音、腔调苍凉的特色,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麒派艺术,走出了一条前人未走过的成功之路。

吸收顺应自然、因性而为的道家智慧,放弃完美主义、盲目攀比、主观偏执等不理性想法,将有助于避免被某些外在标准裹挟而导致焦虑甚至悲剧。

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还发现,一些有地位、有财富的人可能活得并不快乐自在,荣格的病人中有不少就是社会的精英。因为他们的真我被财富或地位压抑了,他们的人格面具太膨胀了,其内在本性无法获得一个舒展的机会。其实,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地位或财富这些外在的东西,人们需要适度地放下人格面具,认识自己本来如此之性,找回或接纳真实的自己,才能扫除焦虑的乌云,在天地之间绽放出属于每个人的独特精彩。中国网心理中国 网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