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要闻推荐

厨师变身“心理专家”猥亵青少年 规范心理咨询行业,刻不容缓!

发布时间:2025-07-22 09:18:57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王琦

一个只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厨师,交钱参加短期社会培训,注册一家心理咨询机构,借来两张“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加入行业协会,摇身一变成为时薪1200元的“心理咨询师”。这是发生在上海的一起真实事件,事件中的冒牌心理咨询师孙某某在咨询过程中对青少年实施猥亵,最终获刑入狱。近年来,心理咨询行业鱼龙混杂,青少年如何“避坑”?(7月21日《中国青年报》)

上海这起事件如同一记重锤,敲响了心理咨询行业的警钟。自2017年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后,从业者获取证书的门槛大幅降低,参加第三方机构和用人单位组织的培训、考试即可,甚至有的机构交培训费就能领证。这导致大量不具备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的人涌入行业,打着“心理咨询师”的旗号招摇撞骗。

行业乱象背后,是监管的缺失与标准的混乱。目前,全国对心理咨询机构的认定几乎没有统一标准。例如,目前在上海申请注册不含诊疗服务的心理咨询室,只需按照上海市一网通办的办理流程,提交法人身份证、租赁合同、产权调查证明等材料后就可以拿到营业执照。在一些社交媒体上,还有不少中介机构提供代办服务,宣称“只要两三千元,最快半个月即可拿证”。这种宽松的监管环境和混乱的行业标准,使得心理咨询机构良莠不齐,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

规范心理咨询行业,已刻不容缓。相关部门应加强行业准入管理,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个人品德修养、心理健康状况等要素进行严格审查,建立重点关注机制。同时,加强日常管理监督,定期向社会公开心理咨询机构服务状况,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运行机制。对于各类超范围经营、虚假广告、误导消费等行为,要加大依法查处力度,及时惩戒、督促整改。

行业协会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强化从业禁止和强制报告制度,严格行业管理和会员准入。比如,加强对会员单位的资质审核和监督管理,防止类似孙某某“借”证书入会等情况发生。此外,心理咨询机构也要加强自律,规范服务流程,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在初始访谈时,应与家长和青少年共同沟通咨询方案,制定清晰的咨询目标,并提供量化和追踪指标,让家长和青少年及时了解进展。

家长在选择心理咨询机构时,也要提高警惕。了解孩子目前的心理困扰和最常使用的疗法,在匹配咨询师时,关注其专业资质、受训经验、来访小时数、受督导记录等,避免陷入不良机构的陷阱。(原题:厨师变身“心理专家”?别让心理咨询沦为“心理陷阱”羊城晚报 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