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守护心灵,孙晓军让学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发布时间:2025-01-16 16:32:40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辛理孙晓军,1981年,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委副书记、院长。长期从事儿童发展心理学、人格与社会性发展、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工作。近年来,主持国社科和国自科等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SCI和CSSCI论文150余篇。曾获华中师范大学桂子青年学者、第十六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朱智贤心理学奖、全国百优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等多项奖励。
一张张灿烂笑脸
一双双清澈眼睛
一段段美好回忆
……
走进孙晓军教授的办公室
白墙上、书桌上、木柜上、橱窗里
到处挂满了和学生们的合影
“这是我最早的一批学生……
这个学生前几天还发来消息……
这个学生也在教书……”
长期从事心理学研究
孙晓军习惯性去了解每个学生的
秉性特质、生活状况、学业进展
从农村留守儿童到城市流动儿童
从媒介信息过载到社交网站成瘾
……
二十多年来
他左手科研、右手教学
一直徜徉在心理和教育的天地里
从未停止过立德与树人的脚步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让学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立心明理,好学笃行。
这是我们为人、为学、为事的根本。
“在桂子山求学的几年里,我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学校和学院老师的关怀,兄弟姐妹的帮助,生活简单但充实。求学生活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如何做研究,如何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所需。”回忆曾经的负笈岁月,孙晓军说道。
在华师的人文浸润下,孙晓军一直认为“应当让学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当学生想要从事科学研究,他会不厌其烦地帮忙修改论文;当学生遇到工作困难了,他会竭尽所能帮忙解决。尤其让学生感动的是,在疫情药物短缺的时候,孙晓军四处奔走打听,将好不容易借来的药全给了正在发烧的学生们。“自己的学生,我肯定要管的”,孙晓军用行动坚守着从教初心。
一名教师最大的收获,就是学生的成长成才。在孙晓军的指导下,学生学业和品格都得到了成长:3人学术成果获湖北省优秀硕士毕业论文,1人获得首届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奖”,1人入选桂子青年学者,多人担任副教授……
“立心明理,好学笃行,这八个字是我们为人、为学、为事的根本。立心,要有远大的目标;明理,学会尊师重教、与人为善、团结协作。好学,积极进取,勤学好问;笃行,践行书本知识,回应社会需要。”当年,孙晓军是这样学的;如今,他也是这样教的。
上要顶天,下要着地
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
顶天,就要站在国际前沿,瞄准世界一流;
立地,就要结合人民需求,解决现实问题。
2005年,华师心理学院成立,是中部地区心理学科教育基地,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还在华师读书时,孙晓军就曾创造了学院历史上两个“第一”:第一个以硕士研究生身份在人文社科24种权威刊物之一《心理学报》上发表论文,第一个获得全国百优博士论文提名奖。
多年潜心研究,孙晓军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学术研究的思考,“一方面,社会对心理服务的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心理学学科的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做学问一定要追求顶天立地——顶天,就要站在国际前沿,瞄准世界一流;立地,就要结合人民需求,解决现实问题。”
作为学者,他搭建和获批“数智时代下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发展”校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先后获得7项国家自科基金或社科基金的青年项目、10余项省部级青年科研项目资助……
为了学院和学科能够更好地发展,他结合国内外学科发展、社会需求和已有学科基础,慎重论证和凝练了重点研究方向,大力强化学科实验室和平台建设,推进心理学、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和脑成像平台融合发展。这些年,在他的努力下,心理学院成为中国心理学会网络心理专委会挂靠单位,搭建了国内网络心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高地,引领了国内网络心理领域的研究进展……
“以人文情怀关注世界百态,以科学精神探索心理奥秘,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是促使我们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的科学研究一定要有人文情怀,回应好人民的现实需求,回应好国家的战略需求,回应好社会的发展需求。”孙晓军如是说。
服务社会,心怀天下
惠及近300万学生和3万教师
在心理教育方面多做一些科普工作,
从根子上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做一些改善。
“现在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最多的就是抑郁和焦虑。小学时期以亲子冲突居多,中学时期多了学业、交往和情感压力……”围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网络行为指导等领域,孙晓军坚持以科学研究服务于社会,开展了长期的心理学社会调查。
从亲子关系的和解之路,到缓解情绪异常低落的抑郁症,到摆脱惧怕去学校的厌学症……孙晓军与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和湖北科技出版社合作,打造了基于“互联网+”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累计惠及近300万学生和3万教师。
此外,他还主导开发了“中小学心理测评成长调查系统”,为学校、政府提供大数据平台,并已在湖北省100多所中小学校使用,“与自己不太熟悉的人在一起会感到紧张吗?会担心不幸的事情发生在父母身上吗?经常担心别人是不是喜欢自己吗?”
“孩子的问题只是表象,背后是家庭生态的问题。”孙晓军表示,“只要有人邀请我去中小学做家长讲座,我基本上都不会拒绝。为什么呢?只希望能够在心理教育方面多做一些科普工作,从根子上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做一些改善。”
谈到未来的工作计划,孙晓军希望,“能够进一步推进‘家校社医’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模式,打造适用于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训练开发具有常规咨询师水平的AI咨询师,帮助更多青少年摆脱苦闷的心理状态,实现自由而更全面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
心理健康新规落地两月有余 广州中小学有何变化?2025-01-16
代表委员说丨冯志刚:山区低龄寄宿学生心理问题亟须重视2025-01-16
北京启动中小学教师全员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提升实训2025-01-16
破解"脱单难" 沈奕斐:回归具体场景 遇见真实爱情2025-01-15
热点观察|淡淡综合征:是情绪稳定还是消极躺平2025-01-15
预防抑郁的关键竟然是它!这个器官健康的人,不容易得抑郁症202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