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原创

情绪与压力管理|对自己忠诚,才能获得内心的自由

发布时间:2024-05-09 10:43:30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meiya

一个20岁的女孩前来咨询,她告诉我,与人际交往中,她会控制不住地觉得别人都在评价她。

我问:“别人,具体指的是谁?都是怎么评价你的?”

她一愣,看起来之前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

然后她回答:“我觉得所有人都在评价我,可能他们会说,‘这个女孩长得不好看’‘这个女孩皮肤黑’,或者说‘她不是一个优秀的人’”。

我问:“这些是你对自己的评价吗?”

她答:“是的。”

之后,我和她讲到“投射”这一概念,即我们会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投射到外界。比如,一个人内心很没有安全感,如果他带孩子,就会处处提醒孩子注意安全,小心受伤,因为他看到的世界就是充满不安全感的,是很容易受伤的。 

我还和她谈到,想法不等于事实。

那些评价,是她头脑里面对于自己的想法,并不是别人对她的真实评价,她的想法并不等于事实。

这位来访者的心理特点是:活在假想的被评价的关系中。

这一点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体现得最明显。

青春期的孩子有个特质:假想的舞台——他们会过度关注自我形象,认为别人会很关注自己,认为自己在一个灯光四射的舞台上,一举一动都受到别人的关注和评价。 

这种心理状态会产生内心冲突。 

比如,他买了一件好看的新衣服很想穿,因为他想要展现自己,可又觉得穿上会引发别人的关注和评价,他又不想要这样,内心就冲突了。 

这种内心冲突,很多人在青春期都有体会。

青春期的重要任务——寻找同一性,又叫身份认同

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认为人在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任务和课题要完成,如果顺利完成,就会获得一种宝贵的品质,反之,落下的课题就会在下一个阶段再次出现,需要你补课。

青春期阶段(12-18岁)的主要任务是要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身份认同)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埃里克森说:“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

顺利完成这个人生课题的人,会形成“忠诚”的品质。

对谁忠诚?对自己的忠诚——我知道自己是谁了,我可以立在这个世界上,我与别人的关系是平等的,而不是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

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你可以理解为:我知道自己是谁,我坚信自己的价值,而不受外在评价体系的影响。

说实话,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那位来访者就未能在18岁之前完成。

如何获得自我的同一性,从假想的被评价的关系中挣脱出来?

1、学会认可自己

在关系中过度在意别人的评价,过度揣测别人的需求和感受,这与来访者的原生家庭有关。

她的父母是比较严厉和苛责的。她考了98分,父母会对她说,你还可以考100分,她如果考试成绩不好,父母比她本人更难以接受。她内化了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对自己也很严厉、苛刻。

当她在咨询中,开始越来越多地对我说,“我还挺不容易的”“我觉得自己还不错”,我便知道她开始看见自己,认可自己了。

一个人好不好,没有统一标准,但是自己觉得自己好是件非常重要的事。

阿德勒说:“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当你喜欢自己,觉得自己好时,说明你认可自己,觉得自己有价值。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有价值的时候,他会更相信自己,更注重自己的感受和喜好,也更容易建立起自己的评价体系,而不再依赖外部的评价。

2、寻找或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外部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的自我认可非常重要。

环境包括什么?家庭、学校、职场、经常相处的人际关系。

前文提到的来访者有如此大的成长和变化,并非全是心理咨询的功劳,还有外部良好环境的影响。

她在找我咨询的那段时间,谈了恋爱,男朋友是个情绪稳定的人,这段关系起到了滋养和疗愈她的作用。

职场发展不顺的她,在咨询期间还遇到了一个志趣相投的朋友,两个人一起辞职创业。虽然创业辛苦,但是这个朋友会认可她,鼓励她,在工作上,她终于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遇到认可自己的人和环境,可以帮助一个人更快速地建立起自我的价值感,从而内心变得更加坚定,更容易去超越外在的评价和判断标准。

可见,一个人要懂得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环境,也要懂得创造适合自己的小环境。

3、把关注点放到更大的地方

那些困在假想的被评价关系中的人,核心可能是太过以自我为中心,太过关注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如果他能试着把关注点从自己身上移到别人那里,移到外部世界,他的困扰很可能就能得到解决。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讲到,要把对自己的执着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起共同体感觉,需要做三点:“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与我们所谈相关的是“他者贡献”,它并不是自我牺牲,而是“我对共同体有益”或者“我对他人有用,有贡献”。

幸福即贡献感。

一个人,如果能够真正拥有贡献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因为即使不特意去寻求他人的认可,也可以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

书中说到非常重要的一点:他者贡献也可以是看不见的贡献。也就是说,进行他者贡献时,即使作出的是别人看不见的贡献,只要内心能够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也是可以的。

比如工作就是一种他者贡献,我们工作更多的是为了要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而非单纯的满足,在我们做好自己对集体贡献的同时,就收获了归属感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我们对工作的认识和价值判断,对我们感知他者贡献是很重要的。

同样在砌砖,有人觉得自己只是在砌一面墙,有人觉得自己在建造一个美丽的家园。

这两人的内心感受和幸福感会是天壤之别。

当一个人能够确认自己对他人有用时,对于别人是不是认可自己,怎么评价自己,自然就不会那么看重了。

(作者:meiya 中国网心理中国特约《心理与健康》杂志供稿 网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