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心理访谈

岳晓东:学会在孩子身上“淘宝” 给予关键陪伴

发布时间:2024-02-07 10:09:20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岳晓东

采访对象

岳晓东,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著有《登天的感觉》《少年我心》《关键陪伴》等多部心理学著作,先后在国内外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

主要观点

培养孩子,关键在于陪伴,父母不仅要给予高质量的陪伴,还要能在关键时刻和关键事件中给予引导。

岳晓东:学会关键陪伴,重构亲子关系

口述 | 岳晓东采访 | 苏锦瑟文 | 李彦霏

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已成为抑郁症高发人群。还有很多孩子一上学就会出现头疼、胃疼、牙疼、眩晕、心跳加快等症状,而到医院检查,没有一个指标异常,但去了学校,身体就出毛病。这就是应激性功能障碍的“躯体化表现”。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孩子来说,学校成了自卑训练营。只要排名落后,家长就不断训斥。孩子每天疲惫不堪,郁郁寡欢。

从根源上讲,这些问题都与父母养育孩子时缺少陪伴,或者陪伴陷入误区、抓不住关键有关。

陪伴孩子的关键是质而非量

陪伴孩子时,家长最大的误区是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于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从3岁的“相看两不厌”变成了初中(13岁)以后的“相看即生厌”。那这10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是因为有不少父母极度功利、挑剔和冷漠,只看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只关心孩子是否出色,而不看孩子是否出力;只看成绩不看成长……用别人家孩子打压自家孩子,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处于弱势的孩子只能忍受,于是给家长造成一种幻觉:自己说话好使,再狠狠心,孩子的成绩就上去了。其实,孩子成绩上去的那一刻,也对父母产生了深深的怨恨。他会觉得,父母不爱我,这个家没有温暖。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爆发”的孩子反抗父母的安排,对父母态度极端恶劣;“灭亡”的孩子表现出抑郁倾向,做出自残、自伤的事情,并从抑郁症中获益。很多孩子求着家长赶紧把自己送到医院,求着医生鉴定自己是抑郁症,这样他们就不用上学了。这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

现在有不少孩子已经不是“厌学”,而是“惧学”“拒学”。家长是怎么把孩子养“废”的呢?第一招是孩子愿意做的事情不让做,第二招是孩子不想做的事情逼他做。两招就会导致孩子“学习肌肉拉伤”。例如,孩子不想学奥数,家长非逼着学;孩子想学艺术,家长却不让学,导致孩子经常饱受内心撕裂和冲突。

学龄前到小学期间,家长的陪伴侧重干预性和主动性,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认知发育不够,需要父母提醒、指导。但是到了初中之后,家长不要成为孩子头顶的直升飞机,一有问题就“啪”地俯冲下来,令孩子深感窒息。我呼吁各位家长要学会放手,陪伴大于管教。为此,我总结出“三放”:放手、放心、放权,让孩子追求“三自”:自主、自律、自信,这样孩子才能开心健康成长。我的理念是,陪伴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在于陪伴而非管教,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优质陪伴。

在我新出的《关键陪伴》一书中,有一张亲子陪伴图。横轴代表陪伴时间长短,纵轴代表陪伴有效性,这样就产生了4个象限:陪好时多(优陪)、陪好时少(良陪)、陪差时多(差陪)和陪差时少(劣陪)。

我在《婚姻与家庭》杂志开设的专栏里曾讲过优陪家长苏洵,他能够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尊重孩子的天性,陪伴的方法灵活多样,陪孩子时没有功利心,让孩子享受与他在一起的时光。而陶渊明则恰恰相反,他虽然每天陪着孩子,但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够,人在心不在,陪伴的效果很差,所以是差陪的代表。

我们再聊聊良陪家长代表李白和劣陪家长代表贾政。可能有人会好奇:李白是飘在外面不回家的男人,为什么还能算良陪呢?李白虽然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多,但能给孩子足够的宽容和自由。回家不给孩子压迫感,也不会一见面就灵魂拷问:你学得怎么样,老爹的诗你背下来没有?他对孩子民主、随和,属于开放式教育。不像现在很多父母一回家就开孩子的批斗会,孩子不愿意听,家长还说个没完,然后就是一个巴掌一声吼,一个叉腰一瞪眼:“我对你好才给你报班。”“不让你玩儿游戏都是为了你好。”这就是心灵磨难,这些孩子最后就被养成了贾宝玉。

在小说《红楼梦》里,贾政很少陪伴孩子,对贾宝玉非打即骂。由此,我对《红楼梦》提出过一个全新的解读角度:贾宝玉最后出家的决心是来自哪里?就是因为亲子关系恶劣,他选择了报复。你让我科举考试,我给你考上后就出家;你让我娶薛宝钗,我跟她圆房后就出家。贾宝玉是因为内心受到极大伤害,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惩罚父母。

家长要想给孩子提供优质陪伴,对孩子得有更多理解、更多尊重、更多商讨,我总结出来五字诀—“爱商因理解”。具体来讲,爱,对孩子多爱护、包容和接纳;商量,涉及孩子的事情,要和他多商量,商量着来;因人而异,对孩子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要根据孩子情况来讲;理性,对孩子,多讲理解、理会、理智;解释,塑造亲切的形象。做到以上五点,就是给孩子提供了优质陪伴。

其实,父母对孩子管教太多是在给自己挖坑,到最后孩子并不感恩。“原生家庭成原罪,孩子记仇不记恩”就是这么来的。

一定给孩子关键陪伴

关于陪伴,我之所以用“关键”二字,强调的是抓大放小的智慧,不要事无巨细,要在关键环节给孩子引领,平时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性。这里有两个关键:一是关键的事情,二是关键的时候。

关键的事情比如中考、高考,需要全家总动员,家长要提供足够的资源,让孩子在关键事情上不掉链子,发挥正常,心想事成。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宣布恢复高考,我当时是内蒙古自治区应届高中毕业生中,英语成绩考分最高的。在这件事情上,父母给了我关键陪伴,做到了全家总动员。例如,为了帮助我学英语,父母专门买了一台电唱机。要知道,在1974年买电唱机就跟现在买车一样,是重大投资。他们还想方设法从国外买了英语教材,带我拜访名师求教。后来,我对英语的兴趣越来越浓,自己还办了一个英语辅导班,教弟弟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英语,以教促学。

怎么抓住孩子的关键时候呢?可以通过“梳理里程碑事件”来培养孩子的优势品格。无论孩子受挫还是成功,家长都要帮忙做好复盘分析和推盘分析。比如孩子和同学闹矛盾,老师偏心,自己感觉受伤,但没有主动去沟通,然后开始生闷气;虽然复习准备充分,但考试临场发挥不到位,成绩起伏,情绪波动……这些时刻是需要家长帮孩子梳理的。

当然,梳理不是给孩子开设人生大讲堂,而是和孩子共同思考。复盘分析就是回过头来看,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推盘分析就是面向未来,怎么可以做得更好,需要做什么准备。家长参与的必要性在于,如果让孩子自己消化,有可能越走越偏,越来越压抑、懦弱或暴力。

另外,小学阶段是孩子“筑梦”的关键期,因为孩子最初的兴趣爱好是在幼儿园、小学呈现的。“志趣变志向”是筑梦最核心的部分。比如有些孩子玩乐高、搭积木或者拼拼图特别投入,他就有可能在建筑设计上有天分。如果做测评后发现孩子确实有这方面的天分,家长可以试着给孩子搭建平台,比如参加兴趣班、比赛,带孩子拜见专业大咖,让孩子不断积累,将来就可能进一步施展抱负。

如果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对初中、高中,包括大学学习有自己的设计和梦想,他再学习就不是为父母学,而是为自己、为未来的梦想而战。内驱力被唤醒,他就有乐在其中的心流体验了。这时,父母要做好后勤,敲边鼓、打掩护、创造条件,最终与孩子共享梦飞。

怎么才能激发孩子的梦想和内驱力呢?“兴趣变志趣,志趣变志向”。家长要学会在孩子身上“淘宝”,淘三点:特点、优点和亮点。

淘特点,就是孩子在哪一方面有专长,比如我语言学习有优势,就走文科。如果走父亲给我铺的理科路,我会非常痛苦的,很难找到成就感。

淘优点,比如孩子面对困难表现是什么?自信、感恩、抗逆、幽默、勇敢……这些就是他的优点。

淘亮点,高光时刻。家长看孩子,不要一天到晚讲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做得好,因为孩子可能很受挫,感到不被爱。你要找孩子以前做得好的、照耀一生的里程碑事件,把那些事件梳理出来激励孩子。曾经辉煌过,现在再造辉煌,而不是别人辉煌过,你像别人一样辉煌。我一辈子可能都做不到别人那样辉煌,但是可以做到自己的辉煌。孩子突然感觉到父母终于看到了我的艰辛,我的不容易。找到孩子的初心,找到唤醒状态。

让孩子接受陪伴的关键方法

有人可能会说,我知道陪伴很重要,也想认真实践,但是,孩子不肯接受怎么办?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好方法,也是我的哈佛导师的家教法。每天吃完饭,父子俩就会在客厅聊天,今天学校有什么事,今天学到什么了,跟什么同学有纠纷……

每每说到冲突点时,导师不会直接告诉孩子你做错了,你不该这么做,你应该这么做。他会问孩子怎么看,你觉得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没做好;你觉得别人哪里做错了,哪里做得对……他启发孩子独立思考和分析,然后再把自己的观点加进来。开放式提问最养人,会培养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自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导师曾对我说千万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让他自己思考,把别人当成傻子的人才是最傻的人。我总结导师的哈佛家教法:给孩子话语权,让他把话说完;给孩子评判权,让他评论是非;给孩子决策权,让他自主决定事情。如此,孩子跟父母沟通才会没有压力。

玩儿游戏也是家长头疼的大问题。我曾咨询过一对母子,小乖特别喜欢玩儿《王者荣耀》,妈妈很担心。我就问小乖妈妈,你喜欢做什么,她说喜欢SPA。我问,“不让你做SPA,你会怎么样。她说会非常痛苦。我说,小乖也是一样的,你不让他玩儿游戏,他也很痛苦。

现在,很多家长没搞明白一个最核心的道理,电子游戏、手机、平板电脑都不是问题,问题是过度使用。孩子需要娱乐,这是不应该被剥夺的。问题是怎么让孩子适度游戏?父母要跟孩子沟通,讲“家庭契约”。先约好玩儿多久,其间我不干扰你,玩儿完之后,我有权问责,叫你停止是师出有名的,因为我们之前达成了共识。就这么一个小的流程,很多家长都没走。最愚蠢的做法就是断电、掐网、抢手机。

家庭契约实际是一个承诺训练、规则训练和自律训练,也就是你说话算数,我也说话算数。你到时间不玩儿游戏了,我狂点赞。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一天到晚求点赞,很多家长最大的悲哀就是孩子求点赞时不点赞,孩子不在乎点赞时再点赞也来不及了。

说来说去,想让孩子愿意接受父母陪伴、享受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需要让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爱。我说的爱,是指心理学上的爱。日常生活的爱和心理学上的爱区别在哪里呢?日常生活的爱是搂搂抱抱,亲亲跳跳,而心理学的爱是尊重、理解、赏识、肯定、抚摸。如果孩子觉得你愿意走近我,你愿意理解我的不容易,看到我的不容易,看到我的付出,就会觉得家长可亲可爱、可敬可依赖,孩子就有安全感。

希望每位父母都能够进退自如,在关键事件、关键时刻给予孩子恰到好处的陪伴,重构亲子关系,助力孩子健康成长。(《婚姻与家庭》杂志特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