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行业资讯

从“心”出发: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逻辑与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5-10-24 10:30:23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夏春娣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日前,教育部印发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下文简称《十条措施》),这份文件以“育人为本、育心为要”为核心,进一步明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底层逻辑和实践路径,为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绘制了清晰的“施工图”。

一、从政策到落地:《十条措施》出台的重要意义

我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认识不断提高,要求逐步深入,各级各部门就这方面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提出明确要求。《十条措施》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具体措施,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深入校家社各个层面,形成全方位、全覆盖的支持网络。它有助于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同时为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明确的指导和资源保障,标志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新阶段,为实现“健康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十项措施》的颁布具有重要意义,其本质是回应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层关切。

二、健康第一:重构“身心同频”的教育价值排序

“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是《十条措施》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改变了“重智育轻心育”的价值排序,回归了“人是教育的根本”的本质。从发展心理学角度,青少年正处于大脑发育与人格塑造的关键期,心理健康直接影响认知发展、情绪调节与社会适应能力。坚持健康第一,体现了对“身心发展规律性”的科学遵循。各地各校要坚定不移地把《十条措施》落实到位,真正把学生负担减下来,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少年阶段,长身体是第一位的”。《十条措施》要求确保学生睡眠充足,全面推行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各地各校要探索体育课与大课间、课后体育服务灵活组合的教学模式,努力强健学生体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探索一揽子解决近视、肥胖、心理健康等学生身心健康突出问题的有效机制模式。

三、四位一体:构建“以心育心”的全过程体系

《十条措施》提出优化校园心理支持环境,让校园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与土壤”,实现“育分”与“育心”的统一。全面落实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建设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督促指导地方建设监测预警系统,完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预警、干预处置机制,形成了“预防-筛查-干预-转介”的完整闭环。通过完善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及时化解心理困惑,提升学生适应环境、调适情绪、应对压力等方面能力,增强心理韧性和心理免疫力,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

四、全员育心:构建“人人都是心育者”的专业支持网络

“全员心育”是《十条措施》的创新点,文件突破了“心理健康只是心理教师的事”的认知,构建“专职教师引领+全员参与”的队伍体系,形成“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人人有导师”的全员心育格局。从心理学专业角度,全员心育的关键是提升所有教师的心育意识和能力:专职教师需掌握心理测评、危机干预等专业技能;班主任重点提升“情绪识别、积极沟通”能力;学科教师则要学会“课堂氛围营造与学业压力疏导”,实现“学科教学与心理教育”的有机融合。这种“分层赋能”模式,既保证了心育的专业性,又最大化激活了全员育人的潜力。各地各校要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建设,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及时做好教职工心理调适和情绪关怀。

五、协同育人:打通“家校社医”的心理健康服务闭环

《十条措施》强调推进学校持续加强“教联体”建设,密切家校协同,健全部门协同防护机制,这一要求和“生态系统理论”中“个体发展受多重环境系统影响”的观点相一致。单一依靠学校无法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复杂问题,必须构建“家校社医”四维协同的服务网络。协同育人的重点在于“信息互通与责任共担”。学校负责日常教育与筛查,家庭承担监护与情感支持,社会提供资源与环境保障,医疗机构负责专业诊断与治疗。各部门协同建立学生重大心理问题线上线下发现机制,推进转介就医和愈后复学机制建设,建立“无缝衔接”的协同模式,使心理健康服务从“被动等待”转向“主动延伸”,形成“问题共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育人合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十条措施》是一份兼具“专业深度与实践温度”的纲领性文件。其以“育心铸魂”为核心,确立“健康第一”价值坐标,以“五育融合”拓展实施路径,用“全员育心”夯实队伍基础,靠“协同育人”构建生态保障,形成了“预防-发展-干预”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落实这一政策,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家长与社会成员树立“心理健康是共同责任”的理念,共同为青少年打造一个“安全、温暖、支持性”的成长环境,助力每一位学生成长为“内心强大、人格健全”的时代新人。(江苏省教育厅“润心”专班副主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教研员夏春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