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济宁市全面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提升
发布时间:2025-10-22 14:59:07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郭纪轩10月21日,济宁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济宁市全面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情况。据了解,济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今年以来,召开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全体会议研究部署,结合实际研究出台《关于强化“三前移三精准”全面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实施方案》,聚焦重点、高位推动,全面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落实,初步构建了“143+N”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体系,有力实现了“识别关口前移、辅导关口前移、转介关口前移”和“精准筛查、精准干预、精准闭环”的“三前移三精准”工作目标。

抓实“一项重点”,落实筛查干预闭环机制
开展全面筛查。夯实每年全市四年级以上全体中小学生2轮心理健康筛查工作,今年春季开学初期即完成75.4万名中小学生春季学期心理健康筛查,其中预警人数较2024年秋季学期大幅下降,识别干预精准度明显提升。目前,秋季学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已完成筛查70万人。
实现闭环管理。建设完善“济宁市心理综合服务一体化信息平台”,实行“一生一档”实时监测和预警,定期评估学生心理筛查、干预效果。
建强“四支队伍”,充实专业服务力量
增强市县心理健康专业人才配备。市卫生健康委、市人社局加强专业心理人才队伍力量招聘,2025年,市心理健康中心专兼职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达到35人,县级心理健康中心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平均达到17人,最多的达到37人。
大力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力。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两期培训,覆盖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小学班主任及相关任课教师等共计8000余人次。
增聘学校心理健康校外辅导员。全市38所中小学校试点配备心理健康校外辅导员,99所中小学校与公办医疗机构建立心理健康工作沟通机制,协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创新利用高校心理学志愿力量。开展“百万大学生进社区”实习实践“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专项行动,发动济宁医学院、曲师大、济宁学院及返济高校心理专业师生1900余人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联合济宁医学院团委发动精神医学专业师生,创新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队”,联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精神科博士团建立“博士小院•青听医站”,探索心理健康志愿服务新载体。
用好“三个平台”,构建咨询疏导阵地
优化12355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台。推动12355青少年服务台与12356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并轨运行,建立医警联动救护机制,统筹线上线下两个阵地,配备专兼职热线接听人员25名,累计接听解答青少年来电3100余人次。
用好市县心理健康中心体验平台。依托济宁市“1+11+N”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常态化组织中小学生到市县心理健康中心开展体验活动,今年来已组织3000余人次参观体验。
建设家长学校协同育人平台。推动全市805所小学、277所初中、4178个社区(村)分层级建立家长学校,形成市县乡村立体化家校协同网络,帮助家长普及知识、释疑解惑,提供个性化疏导方案。任城区创新打造“任城义方”家长学堂品牌,组建27名成员的师资库,开设“心理调适”“疏导减压”“亲子沟通”等系列课程30余场,覆盖重点学生家长1200余人。
汇聚“N项资源”,提升心理健康氛围
推动媒体宣传覆盖更加全面。在市直媒体推出《为青春成长注入“心能量”》系列原创短视频,全网播放量超600万次;组织户外广告屏、公交站台、车载电视、楼宇广告等公共平台,持续播发青少年心理健康标语。
推动科普活动供给更加灵活。各部门单位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市关工委通过“济宁关爱之家”网络平台,年内组织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主题直播活动8次,累计收看人数超过30余万人次。市妇联依托家长学校、爱心妈妈驿站等阵地,在全市组织开展“爱心妈妈”赋能培训,全市各级妇联累计开展培训90余期,覆盖爱心妈妈4200余人。团市委深化“彩虹伞”青少年心理健康活动,融合“百万大学生进社区”“家门口的志愿者”工作项目一体推进,开展“青春小卖部”等线上线下解答青春焦虑系列活动700余场次、服务青少年及家长4200余人。
推动关键节点服务更加精准。针对全年不同时段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制定每月一主题的心理健康知识视频课程12期,围绕开学心理适应、中高考减压等,组织学校以主题团队日等形式深度推广,精准覆盖关键节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下步,济宁市将继续以贯彻《关于强化“三前移三精准”全面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实施方案》为抓手,强化督导落实,提升工作实效,持续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强大体系。(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郭纪轩)
多措并举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教育部答记者问2025-10-24
教育部出台10条措施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2025-10-24
心理公开课 | 预防精神疾病,我们应该做些什么?2025-10-23
用科技守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杭州模式”让爱更有温度2025-10-23
从对抗到共处:认识情绪,做自己的“心灵掌舵人”2025-10-23
摘掉“有色眼镜”,让心理咨询回归“心理健身”本质2025-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