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不打断、不评判,亲子关系里,听比说重要得多
发布时间:2025-10-15 08:20:00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五一没有见到小雨之前,我们都听过有关她的“事迹”。这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表面文弱,内心反叛,喜欢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跟家长对着干。给她报了几个培训班,不仅功课一点都没长进,最近还“变本加厉”,产生了厌学情绪……办公室的李姐几乎每天都跟我们“诉苦”,大家也只能陪着她摇头叹气。
一天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办公室里坐着个身穿白衬衫的女孩,安静地捧着一本书在读。与我的目光相遇时,女孩笑着微微点头,算是打招呼。她手里的书我刚好读过,于是就随意地聊了起来。女孩很认真地回答我的问题,目光专注,声音清脆,像泉水淌过鹅卵石般流畅。
“小雨,抓紧复习功课啊,别看那些无用的闲书。”李姐的声音在办公室门口响起来,我才知道这个女孩就是小雨。看到我,李姐立刻解释,“我给她报了3个补习班,每天接送都得俩小时,她倒好,上次才考了班级第十,成绩不进反退!”
我试图表达对小雨的看法,询问小雨最近有没有受到什么事情的影响?李姐却压低声音,自顾自切换了话题:“你说,现在作业布置得那么多,孩子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小雨抬头看了看李姐,欲言又止,双手垂在膝盖上默默绞动手指,表情变得焦躁起来。我突然意识到:这场对话里,妈妈的声音像汹涌的潮水,早已淹没了孩子微弱却真实的呼救。这让我想起身边很多容易陷入“表达迷思”的家长——他们总以为说得多就是爱得深。比如用补习班的课程表填满孩子的周末,用自己未竟的梦想编织孩子的未来,唯独忘了倾听孩子的声音。就像李姐,所有焦虑都化作连珠炮似的话语,却没发现孩子回答“最近挺好”时,睫毛下藏着躲闪的慌张。
心理学上的“镜像神经元”理论告诉我们,孩子会不自觉模仿父母的情绪状态。当家长用急躁的絮叨填满亲子空间,孩子要么学会用礼貌的沉默筑起心墙,要么在情绪的漩涡里迷失方向。就像被暴雨冲刷的幼苗,再坚韧也会在持续的冲击中弯下腰。
作家毕淑敏说:“倾听是一种素养,是对他人灵魂的尊重。”真正的倾听需要放下评判,关掉内心的“纠错开关”。当孩子说“我不想上学”时,别急着讲道理,试着问:“愿意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吗?”
在亲子关系里,听比说重要得多——专注地听孩子说话,不打断、不评判。就像培育一株幼苗,需要的不是时刻去修剪它的枝叶,而是给予阳光和耐心。当我们学会用耳朵代替嘴巴,或许就能听见孩子心底那朵花开放的声音。
那天分别时,小雨悄悄塞给我一张字条:“阿姨,我其实很怕数学考试,又不敢告诉妈妈。”褶皱的纸条上,字迹工整得有些用力。我想,教育不应该是用语言填满孩子的世界,而是留出空间,让他们成为自己故事的主角。或许,教育的真谛,就藏在被家长的喧嚣声掩盖的轻言细语里。(作者:五一 《品读》2025年第10期)
亲子关系|黑匣子思维:家庭教育从“纠错”走向“成长”2025-10-14
心理问答 | 我停不下划伤自己,该怎么办?2025-10-14
图说心理丨多理解多倾听,与抑郁症患者相处试试这些方法2025-10-14
压力太大、感觉要崩溃了怎么办? 医生教你科学“刹车”“重启”2025-10-13
佛山南海区颁布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方案2025-10-13
青少年游戏成瘾案例持续增多,家长该怎么办?202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