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持久低落、易怒或麻木需警惕 心理专家:持续异常及时干预
发布时间:2025-10-11 08:35:00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张华“孩子最近总说‘活着没意思’,是青春期叛逆还是心理求救?”“成绩突然断崖式下滑,注意力没法集中,会不会是心理出了问题?”2025年10月10日,我们迎来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定为年度主题,再次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这一关键议题。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已达24.6%,学业压力、社交困难、家庭教养方式等多重因素正冲击着年轻一代的心理防线。
如何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筑牢“第一道防线”?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张璐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早期识别是青少年心理问题防治的关键——家长和老师无需成为“诊断专家”,但需做“敏锐的观察者”和“积极的沟通者”,从情绪、行为等日常生活中捕捉到异常信号,及时干预才能帮孩子走出心理阴霾。
情绪持久低落、易怒或麻木需警惕
“情绪是心理状态最直观的‘晴雨表’,但要区分‘偶尔波动’和‘持续异常’。”张璐璐指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情绪信号,往往不是“短暂不开心”,而是与现实处境不符、持续存在的状态,比如不再是一时的情绪差,而是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感到情绪低落、空虚,甚至忍不住想哭。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抑郁未必是“悲伤”,更多表现为易怒、不耐烦,常为小事大发雷霆,家长易误判为“叛逆”。通常过度焦虑伴躯体反应,比如对学业、人际关系、未来的担忧远超正常范围,比如一想到考试就心悸、手抖、呼吸急促,且难以通过自我调节缓解。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当孩子对以往热爱的篮球、绘画、追星等活动突然失去兴趣,感受不到愉悦感;对家人的关心、朋友的陪伴也变得淡漠,仿佛“心里罩了一层壳”。这很可能就是抑郁的前兆了。
行为异常,纵向对比发现“不一样的TA”
“行为是内在心理的外在投射,通过‘纵向比较’,就是和孩子过去的表现对比,最容易发现异常。”张璐璐举例,若孩子以前开朗爱社交,突然变得孤僻,就需高度关注。
值得家长注意的是,学业能力“断崖式”下降,成绩从班级中游突然掉到末尾;写作业时坐立难安,无法集中注意力;频繁迟到、逃学,对老师的批评反应过度,甚至抵触去学校。在社交上,逐渐疏远朋友、家人,拒绝参加聚会、社团等所有社交活动;要么关闭社交媒体账号“消失”,要么反之,昼夜颠倒沉迷网游、短视频,以此逃避现实。
令家长们更为直接感受的是,孩子的起居作息“大变样”,睡眠出现极端问题,要么辗转难眠、凌晨早醒,要么整天昏睡不起;食欲剧变,要么吃不下饭体重骤降,要么暴饮暴食一个月胖十几斤;不再注重个人卫生,几天不洗澡、不换衣服,对形象毫不在意。
当出现自伤行为,如用刀片划手臂、掐自己,甚至在社交平台分享伤口照片;尝试吸烟、饮酒、接触违禁品,或做出不计后果的鲁莽行为,如飙车、独自去危险场所——这些都是内心痛苦的“异常发泄”。
此外,认知功能损害也很常见。孩子抱怨“脑子像一团浆糊”,上课听不进内容,记不住知识点;哪怕是选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这样的小事,也犹豫不决,半天做不出决定。
专家支招:持续异常及时干预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横向比较’(和同龄孩子比)、‘纵向比较’(和孩子过去比),动态观察孩子的变化。”张璐璐强调,若上述异常信号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且已经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人际关系或家庭生活,就提示可能正受心理问题困扰,需及时干预。
专家提醒家长不要急于否定孩子的感受,比如不说“你就是矫情”“别想太多”,而是说“我看到你最近很难受,能和我说说吗?”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同时,尽早寻求专业帮助,可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精神心理科或青少年心理门诊就诊,由专业医生评估;也可联系学校心理老师,借助学校心理支持资源。
此时,家庭给予稳定支持,减少对孩子的过高期待和批评指责,多关注其情绪需求,营造温暖、包容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知道“无论怎样,家里都有你的后盾”。张璐璐表示,家长和老师能敏锐识别早期信号,用支持消除偏见,用关爱传递温暖,才能让每个青少年真正实现“心理晴朗”(羊城派记者张华)
心理中国论坛丨和合而美:人工智能心理学的三种研究范式2025-10-11
全国首部青少年心理健康疗愈舞台剧《这不是儿戏》成都首演2025-10-10
首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题材纪录电影《陪你到清晨》定档10月24日2025-10-10
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害怕与人交往 孩子出现这些症状,家长需重视2025-10-10
新技术将推动音乐疗愈向个性化沉浸化发展 这些减压小技巧可尝试2025-10-10
专访“600号”掌门人赵敏:AI在精神疾病防治领域大有可为202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