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行业资讯

心理中国论坛丨“三个一体化”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24 09:45:18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付建龙等

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着重强调要将心理健康工作置于更为突出的位置,构建全方位心理育人体系,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与协同性,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明确方向。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进一步凸显心理健康工作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性。而在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更为清晰的行动指南。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发生率上升、类型多元化、隐蔽性增强”的特征,学业压力引发的焦虑、就业不确定性带来的迷茫、社交适应障碍催生的孤独等问题交织,传统“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全面育人需求与学生多样化心理服务诉求,亟需以系统性思维和整体性布局推进改革。

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系列现实问题,高校急需探索“三个一体化”的新路径,一是大思政、大心理、大学工一体化推进,形成“大合力”;二是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一体化推进,形成“大课堂”;三是传统育人手段、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一体化推进,形成“大数据”。这一理念既源于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也顺应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与“三全育人”的总体要求,通过打破壁垒、整合资源、协同发力,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实践体验与科技赋能的有机融合,为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操作、可推广的科学路径。

一是大思政、大心理、大学工一体化,构建协同育人的组织基础。大思政、大心理、大学工一体化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与实践,是打破部门壁垒、形成育人合力的必然选择。这一模式以系统论和协同论为指导,将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支持与学生事务管理的实践平台深度融合,形成思政为“魂”、心理为“基”、学工为“体”的工作格局。在体制机制上,高校应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设立由校领导牵头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心理危机干预专班,明确学工处、教务处、团委等部门职责,建立“党委统筹-部门联动-基层落实”的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管理链条。通过定期联席会议、信息共享平台和联合工作专班,实现资源整合与行动协同。可共建融合思政元素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共办主题教育活动,共享学生心理动态信息,确保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同时,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等兼职队伍培训,使其掌握心理问题识别、初步干预、危机转介等技能,打造专兼结合、校内外互补的心理育人团队。在内容融合上,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结合,通过“重走长征路”体验分享、理想信念主题团辅、生命意义专题讲座等活动,把价值引领融入心理成长全过程,实现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向同行。

二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一体化,搭建知行转化的成长通道。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一体化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与实践,是实现“知行合一”的有效路径。第一课堂侧重于心理健康知识的系统传授,解决“知”的问题;第二课堂强调体验式学习与实践锻炼,解决“行”的问题。二者相互支撑、相互转化,共同促进学生心理素养的提升。第一课堂作为主渠道,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必修课程,科学设计内容体系,覆盖入学适应、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等多个主题,并从问题导向转向积极心理取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韧性、幸福感、创造力等积极品质。在夯实课程理论基础的同时,全面强化实践案例教学,通过“理论讲解-案例拆解-实践验证-反思总结”的闭环教学模式,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在教学方法上,突破单一讲授模式,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互动方式,提升学生参与感与体验感。第二课堂作为实践延伸,应围绕第一课堂内容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如举办“5·25”心理健康节、心理知识竞赛、朋辈互助等。同时,组织心理健康志愿服务,引导学生走进社区、中小学开展心理科普,在服务他人中提升自我调适与助人能力。为确保二者有效衔接,应建立实践学分认定机制,将第二课堂参与情况纳入课程考核,形成“理论学习-实践应用-反思提升”的闭环育人模式,推动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是传统育人手段与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一体化,打造精准高效的支持体系。传统育人手段、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一体化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与实践,是提升工作精准性与实效性的重要支撑。传统育人手段是“本”,谈心谈话、团体辅导、素质拓展等面对面交流方式,能深入了解学生内心,建立信任关系,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心理韧性,是人文关怀的核心载体。人工智能新技术是“翼”,能突破时空限制、提升筛查预警与服务效率,赋能心理健康教育创新。高校应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积极运用AI开展心理普查与危机预警。通过分析多模态数据,构建心理风险预测模型,实现对高危个体的早期识别。建设线上心理服务平台,提供在线咨询、智能问答等服务,满足学生的即时性、个性化需求。利用大数据技术绘制学生“心理画像”,推送定制化干预方案,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同时,必须建立严格的数据采集、存储、使用规范和隐私保护机制,强化算法透明度与伦理审查,确保技术应用合法合规、安全可控。

推进“三个一体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应对当前学生心理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相关政策的重要举措。该模式通过资源整合、课堂贯通与技术赋能,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强大合力,有助于提升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心理危机、促进全面发展。未来,高校应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实的工作举措,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确保“三个一体化”真正落地生根、取得实效,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青年报 作者付建龙系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谢鑫建系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处处长,方舒系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商务学院副教授;该文系2024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数智融合”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和预警研究(B-a/2024/0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