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原创

东方智慧如何赋能现代心理服务 心理中国专访张冉

发布时间:2025-08-09 07:45:00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苏向东

中国网心理中国8月9日讯 (记者苏向东) 8月8日-10日,第十九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在深圳召开。大会以“此心安处是吾乡——中国社会心理服务的文化归根与范式突围”为主题,邀请心理学界、教育界、文史界及社会服务实践者齐聚一堂,共议中国社会心理服务范式的本土化根基与创新路径。

此次大会的主题有什么深层内涵?中国社会心理服务建设面临哪些挑战?东方智慧如何赋能现代心理服务?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网心理中国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秘书长、成功之道(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冉。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秘书长、成功之道(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冉

顺应时代发展: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发生三大变化

中国网心理中国记者:中国⼼理学家⼤会今年是第十九届。当年创办大会的初衷是什么?历时十九年,⼼理学家⼤会发生了哪些变化?今年的大会有哪些亮点?

张冉:2007年,人社部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已经推出5年,一大批心理咨询师开始执业,同时大众的心理需求也暗流涌动。于是我们决心搭建一座桥——创办中国心理学家大会,连接学术与实践,贯通专业与民生,让心理学走出象牙塔,成为惠及亿万普通人的力量。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国科协、中国心理学会和中科院心理所的大力支持。

十九年来,大会的宗旨始终未变:“植根中国大地,服务百姓心安”。具体任务有三:播种——传播科学的心理学知识;耕耘——培育扎根基层的服务力量;收获——探索本土化的实践路径。

十九年来,顺应时代的自然生长,大会出现了三大变化

主题之变:从探讨“心理学如何应用”,转向“心理学如何服务社会”;

参与者之变:从心理咨询师为主,到社区工作者、教师、企业管理者共同参与;

成果之变:从论文研讨,到涌现出大批可复制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

今年大会亮点:

回归文化源头探寻中国人的心安之道

张冉:本届大会有三大亮点:

首次邀请文史学者与心理学家对话,从《诗经》《论语》中探寻中国人的心安之道;

组织社区心理服务者分享真实案例,展现传统文化智慧如何化解现代人焦虑;

设置“青年论坛”,让90后工作者讲述在乡村、学校一线的心得体会。

十九年如一日,我们始终铭记最初的誓言:“让每个街角都有因懂得心理学而内心温暖的人,让每个心灵都能在中华文化中找到归宿——这便是大会存在的意义。”

搭台子、推经验、育人才

推动国家社会心理服务建设成效显著

中国网心理中国记者:今年大会的主题再度聚焦社会⼼理服务。这是2018年以来,中国⼼理学家⼤会第四次聚焦社会⼼理服务,为什么如此关注这个话题?

张冉:简单说,是国家需要、百姓急需。

国家有要求:从2018年国家正式启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开始,就成了国家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硬任务”。大会作为行业平台,要紧跟国家战略,推动落地。

社会有痛点:现代社会压力大,焦虑、抑郁的人多了,家庭、学校、职场矛盾也常跟心理状态有关。老百姓对“心安”的需求实实在在在增长。大会持续关注,就是要回应这个最迫切的民生需求。

行业有责任:让专业知识真正走进社区、学校、企业,服务千家万户。聚焦社会心理服务,就是推动心理学“接地气”。

中国网心理中国记者:在推动国家社会心理服务建设方面,中国⼼理学家⼤会做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果?

张冉:这几年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是搭台子,聚力量:把政府官员、顶尖学者、一线心理服务工作者都请到大会上来,交流经验、讨论难题,促成了不少地方上的合作项目。

二是找“样板”,推经验:大会注重挖掘和推广各地的好做法。连续举办“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十佳案例”评选,把一线的有效模式,总结出来汇编成集,在社会上推广复制。这些优秀案例的服务群体包括涉罪未成年人、军人、高校学生、在职员工等等,均是在各自领域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

三是促创新,育人才:展示和推动AI等科技手段扩大服务覆盖面。同时,通过工作坊、培训课程,承接心理咨询人才社会培养模式资政课题的研究,培养更多能扎根基层的复合型心理服务人才。

实践证明,社会心理服务做得好的地方,能够有效化解基层矛盾,提升城市文明和谐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大会和媒体宣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健康,“心安”成了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心理学正从“小众专业”变成服务“大众民生”的重要力量。

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方向:

传统心性智慧与当代科学范式融合

中国网心理中国记者:“此心安处是吾乡——中国社会心理服务的文化归根与范式突围”是今年大会的主题。请问大会主题的深层内涵是什么?

张冉“心安”是目标:社会心理服务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人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找到内心的安定感和归属感,把“吾乡”这种精神家园的感觉带给每个人。

“文化归根”是根基:心理学源于西方,但必须深深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和合”“中庸”“家国情怀”等。要用我们的文化智慧去理解中国人的心理、解决本土问题,让服务更有底蕴、更接地气。

“范式突围”是路径:心理学的本土化还在探索阶段,需要打破旧有思维和模式的限制。既要创新也要融合,把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社会治理相结合,更要敢于实践和总结出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的新方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全新体系。

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在传统心性智慧与当代科学范式的交融中。大会号召整个行业,回归文化本源,共建“心安中国”,既是对文化自信的践行,也是对服务模式升级的迫切要求。

中国网心理中国记者:“范式突围”,突围的对象是什么?是西方心理学话语霸权,还是技术至上主义?大会希望通过此次研讨,解决我国社会心理服务建设进程中哪些突出问题?

张冉:这个“突围”不是抛弃西方心理学,也不是简单复古,而是以中国文化为根基,消化吸收一切有益成果,最终走向“整合”之路。

突围的是唯技术论。技术是利器,比如AI和大数据,但技术不能替代“人心”。我们试图推动的是“科技+人文+文化”的融合,让工具温暖地服务于人。

打破“知行割裂”:突破学术研究、政策制定、基层实践“各干各的”断层。大会希望能够促进产学研用协同,让理论从中国土壤里长出来,反哺实践。

升级“服务范式”:从“治病助人”转向“促进个体发展”,从“个体咨询”扩展到融入社会治理。比如中国家庭教育学会联合我们推出的家庭心理全国协作服务站,既是心理科普的“宣传站”,也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连接器”,还是社会心理服务人才的“孵化器”。

大会想推动的:是构建一个“中国心•世界眼”的开放系统——扎根文化智慧,博采众长,整合技术、制度、人文,最终长出中国人自己的社会心理服务“操作系统”,让心安服务可落地、可持续、有温度。

深刻转型:

从“治已病”到“筑生态”、“专业圈”到“大协同”

中国网心理中国记者:大会认为,从“心理服务”到“社会心理服务”,不仅仅是两字之差的概念更新或服务范围的物理扩展,更是一种重构,昭示着中国的心理学正在经历从“文化自觉”到“理论自立”的深刻转型。这是一种怎样的转型?

张冉:这个转型可以理解为心理学在中国“长大成人”的过程:

从“搬过来”到“长出来”:以前更多是学习西方理论,“拿来就用”。现在是以中国文化为根,重新理解中国人的心理行为(比如“家”对安全感的影响、“孝文化”在现代情景下的冲突与适应等)。让理论从本土实践中自然生长出来,不再“水土不服”。

从“治已病”到“筑生态”:“心理服务”一般是聚焦个体咨询(事后补救);“社会心理服务”则是把心理建设融入社会治理——在社区、学校、企业、监狱等场景中,用心理学预防矛盾、培育健康心态、促进和谐。

从“专业圈”到“大协同”:突破心理学“小圈子”,主动联合政府、教育、医疗、社区甚至科技企业,共同构建服务网络。概括说,这次转型是让中国心理学扎稳自己的文化根脉(理论自立),主动服务国家治理需求(社会价值升维),并构建多方协同的生态(实践模式重构),最终目标是让心理学真正成为守护“国人心安”、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力量。

以东方智慧赋能现代心理服务

构建服务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心理服务体系

中国网心理中国记者:谈到文化归根,您认为东方智慧如何赋能现代心理服务?

张冉:东方智慧不是给西方心理学“打补丁”,而是从世界观(整体观)、方法论(内求实践)、应用场(文化情境)三个层面,为构建真正植根本土、服务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心理服务体系,提供不可替代的哲学根基与实践路径。

认识论上:提供“整体观”的底层逻辑。

西方心理学常把“心”拆解(认知、情绪、行为等)研究。东方智慧(如“天人合一”、“心物一元”)把人的心理看作与自然、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提醒我们:

•解决心理问题不能只盯着个体“修零件”,要关注人与家庭、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如一个孩子的焦虑,可能反映整个家庭系统的失衡)。

心理健康的标准不是“消除症状”,而是追求“身心和谐”“与境相谐”的动态平衡状态。

方法论上:贡献“内求实践”的核心路径。

西方重外显技术(如谈话技巧、药物干预)。东方智慧(儒释道)的核心是“修身”和“明心见性”的内求功夫。这提供了独特方法:

•强调主体自觉:引导人通过“自省”、“内观”、“静坐”等方法,主动觉察和转化内在状态(如用“正念”提升情绪觉察力,而非仅依赖倾诉)。

重视生命体验:把生活本身当作修炼场(“在事上磨”),在具体情境中(工作、家庭)磨砺心性、增长智慧,而非脱离现实的纯理论分析。

实践论上:构建“文化情境化”的服务生态。

西方模式在中国需要进行“文化适配”,而东方智慧本就生于斯、长于斯,其价值理念(如“和”“仁”“中”)天然契合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和社会结构:能更自然地融入社会治理场景,更易于建立信任与共鸣,更适合为构建中国特色的预防性、发展性心理服务体系(如“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全民健心工程)提供哲学基础和操作框架。

心理学本土化的三个研究方向

中国网心理中国记者:心理学中国化始终是一个热点话题。如何让心理学真正扎根中国土壤、解决中国问题,您有怎样的理解?

张冉:心理学本土化至少有三个重要研究方向:

一是心理评估体系的本土化适配。“面子压力”、“家族期望”等中国式心理负荷,用西方量表结构很难精准评估出来。

二是干预工具和干预方法的本土转化。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可以提炼的工具不仅有正念,儒释道都有很多方法和工具可以被发掘、被用现代语言重新诠释和总结。

三是社会心理服务的标准建设要与国家战略对接,彰显中国特色。(中国网心理中国网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