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行业资讯

心理中国论坛 | 以人工智能为翼,护航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协作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5-08-15 09:03:45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谭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健康理念追求的不仅是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精神健康等全面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亿万家庭福祉。传统的碎片化、被动响应式服务模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且多元化的心理健康需求,家庭、学校、社区、医疗机构(简称“家校社医”)作为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四大支柱,亟须破除信息孤岛、资源错配、响应迟滞等协同壁垒。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在心理健康领域可凭借其强大的感知、分析、预测及辅助能力,对来自家校社医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为重构协同体系、实现“早发现、准评估、快干预、全保障”的智慧化服务模式,提供了重要契机。2024年11月起,《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施行,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工作上的责任,构建全方位心理健康促进体系。这一举措,可以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协作体系建设带来一些启示。

全域感知 构建智能动态预警网络

心理异常风险识别是心理健康管理的前提,通过构建强大的数据中枢,破除信息孤岛,可以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的动态监测与早期预警。智能预警网络的建立,包括多源多模态的数据收集、分级预警体系的响应设计等。

首先,要对青少年进行多源数据融合的心理健康画像。在严格隐私保护前提下,安全汇集学生在校行为、社交活动、可穿戴设备生理指标、家庭沟通模式、社区活动参与等多维度数据。通过AI算法深度挖掘数据关联,构建“个体-群体”心理风险动态图谱。其次,建立智能分级预警响应机制。建立“绿-黄-橙-红”四级风险预警模型:对低风险(绿)群体推送普适性心理科普、群体健康知识讲座等;对中低风险(黄)群体启动聊天机器人或推送定制化微课、冥想资源、心理健康社团活动等;对中高风险(橙)群体触发学校心理老师介入评估,并向家长推送预警提示与家庭干预建议;对高风险(红)群体自动生成报告,通过协同平台一键转介至医疗机构,启动“校-医-家”紧急响应通道。

通过上述举措,能够将心理动态预警从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预防,有效提升风险识别的灵敏度与覆盖范围,实现早发现、早干预,从而更好地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精准干预 打造智能服务支持矩阵

人工智能还能深度赋能干预服务,提供个性化、便捷化、科学化的支持,有效弥合专业服务供给缺口。

首先,基于认知行为疗法、接纳承诺疗法等循证原理,可以开发7×24小时在线的智能对话服务,通过自然语言处理理解用户情绪与诉求,提供即时情绪疏导、压力管理技巧训练、认知调整练习等个性化支持,并记录进展供专业人员参考。其次,在社交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特定恐惧症等治疗方面,可以开发安全可控的沉浸式VR/AR虚拟场景,增强干预的趣味性与有效性。再次,可为不同心理特质的青少年开发自适应心理侦测平台,智能调整学习内容难度、呈现方式与节奏,提供专注力训练模块,帮助青少年缓解压力。最后,通过分析亲子互动数据,推送个性化教养技巧课程、亲子活动建议及预警信号识别指南,帮助家长提升心理健康管理能力,提升家庭支持效能。

依托家校社医协同机制,智能服务支持矩阵可以协助家长、心理教师、社工、医生制定并动态优化干预计划,同步追踪实施效果,从而构建“AI普惠支撑+人工精准兜底”的高效协同模式。

数据贯通 搭建智能协同管理平台

数据的贯通,需要以数据集中管理为基础、人工智能为引擎、可视化工具为决策支撑。

首先,要建立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的安全可信数据中台。依托区块链、隐私计算等前沿技术,在保障各方数据主权与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家校社医间的数据共享与汇集分析。其次,要打造智能化流程引擎。例如,学校发出转诊请求后,平台可自动匹配周边合作医疗资源、推送学生脱敏信息并协调预约;医生完成诊断后,平台将相关报告与建议自动发送至学校心理老师及家长端APP;社区社工接收康复期学生信息时,平台会自动推荐适配的社区活动或支持小组。最后,构建平台的可视化决策支持功能。通过可视化实时数据,实时呈现区域及学校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态势,精准识别薄弱环节,辅助学校等科学决策、助力资源精准投放。搭建智能协同管理平台,可以大幅降低沟通协调成本,提升响应效率与服务连续性,形成“评估-预警-干预-转介-康复-回归”的协作闭环,推动协同工作高效开展。

资源联动 搭建共建共享响应机制

资源的联动,需以资源整合为基础、智能化匹配为引擎、动态化评估为优化支撑。

首先,建立全域资源协同网络。依托智能化管理平台整合家庭、学校、社区、医疗机构之间的资源,创新信息共享机制,降低沟通成本。通过“资源清单—需求清单—项目清单”三张清单动态管理,精准对接供需两端。搭建共建共享模式:学校增强筛查、优化干预资源,家庭侧重积累知识与技能资源,社区主抓志愿供给资源,医疗机构提升专业治疗资源等,实现资源高效流转与复用。其次,强化资源持续优化。通过动态数据实时展示资源分布及使用率、需求响应程度等核心指标。同时基于数据评估结果,持续优化资源分配规则和激励机制,引入相应的社会资源资助和政策补助,提升资源共享积极性。

资源联动机制可以大幅降低协作成本,提升服务连续性,形成“需求发现—资源匹配—协同处置—效果评估—动态优化”的管理闭环。通过共建共享的响应机制,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从“分散行动”迈向“全域协同”,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与公共服务精准化。

人工智能赋能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协作体系建设,不仅是对传统服务模式的重构与升级,更是践行“主动健康”理念的重要实践。以科技向善为指引,人工智能赋能的心理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必将成为守护青少年阳光成长的坚实屏障。

注:本文系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社交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多维智能评估与调适路径研究”(24JDSZ3127)研究成果

文|谭毅(作者系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