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最新报道

心理中国论坛 | 拥抱“互联网+”,重塑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4-11-08 09:41:41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李思鹏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学习生活与网络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要素,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强。高校作为大学生教育与管理主体角色,必须要以客观视角来审视和判断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位置,要充分认识到网络这一双刃剑可能带给大学生的利弊影响,并帮助大学生正确使用和应用网络,确保网络能够从积极正面的角度来服务大学生,助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

当前“互联网+”教育教学创新与改革工作在我国各类高校开展得如火如荼。聚焦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自《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创新宣传方式,要主动与“互联网”接轨以来,各高校便在持续尝试利用网络来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阵地,比如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新媒体平台、应用微信微博等媒介等,借助各种线上渠道来宣传推广心理健康知识,倡导大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就“互联网+”背景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管理体系构建工作而言,落实到实践改革层面,即是要求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及精神引领,全力整合网络优势资源,重新架构起一套与“互联网+”时代背景相适配的新型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指导与管理机制,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众所周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管理体系构建是一项极具系统性和复杂性的任务类型,科学合理、高效可行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管理体系是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以规范、有序进行的重要前提条件。据了解,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管理体系主要包含三项内容,分别是心理健康服务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运行体系。

就目前“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而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管理体系构建被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要求。首先,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管理体系要切实提升行政化、协作化和专业化水平。其次,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管理体系要继续朝着职业化、规范化、管理化方向发展,要在现有体系内容基础之上融入更多现实需求资源,比如,搭配建立公益化财务管理制度、心理健康咨询建档、咨询和测评流程等。还有,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管理体系要逐步与不同专业学生教学管理接轨,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管理体系中要体现出不同专业学生心理发展的多重需求。最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管理体系要同步增添更多后续保障性体系内容,诸如问题性辅导与咨询体系、疾病性预防与危机干预体系,要立足当前大学生群体学习成长现状积极做好各项预防和保障工作,确保干预、转介和回归保健工作都能够落到实处。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传统服务模式面临挑战。因此,要采取有效策略,构建一套科学、高效且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管理体系。

将心理咨询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做学生们的隐形倾听者和疏导者。现在的大学生群体面临着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形势,很容易被外界因素干扰,加之自身情感、状态等影响,多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之前高校所适用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管理体系规定和要求当中,大学生需要面对面向专业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咨询,但实际上很多大学生并不愿意将自己的心理问题直接展现在外人面前,即使是专业的心理教师,大学生还是会有诸多心理顾虑。由此导致很多大学生无法迈出心理咨询的第一步,只能是默默消化和应对,久而久之便使得心理问题越积越多,情绪越来越消沉。当前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在创新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管理体系内容的过程中便可下意识将心理咨询这一板块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由学生以匿名方式通过线上沟通来向心理教师阐述自己的问题,避免面对面交流时的心理顾虑和紧张状态,反而会让更多大学生愿意敞开心扉,勇敢讲出自己所面临的困境。在具体执行层面,高校将心理咨询中心从线下的面对面咨询转移到线上,要明确提出专兼职咨询师持续通过心理支持热线、QQ咨询以及“心灵树洞”邮件等形式,为有需要的师生提供及时、专业、贴心的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服务。此外,还需要求心理咨询中心定期或者不定期负责组织摸排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确保有需要的学生能够及时获得有效的心理“帮扶”。针对有应激反应或重点关注的学生群体,由责任教师和心理咨询师共同组建心理个案管理团队,实行“一人一团队一方案”,为其提供精准心理援助服务。

持续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管理体系平台空间功能,为学生心理教育和管理提供明确导向。“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管理体系要进一步明确清楚平台空间里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而为实际心理教育和管理工作需求提供更清晰的指导和帮助。首先,细化工作业务公告专栏内容,要在平台上将与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管理体系运行相关的各项内容以专栏形式呈现,要将工作机构、文件制度、工作规范、人员队伍和联系方式等予以清晰明确告知,以方便师生进行针对性查找,寻求针对性帮助。其次,开设常规性心理知识学习区,将心理常识、心理课程、知识启示、共享资源等内容全部纳入到该学习区域当中,以供大学生随时了解和应用。还有,丰富心理教育活动区域内容,除一些专业的心理经典影片欣赏、微电影、微视频、图片、漫画、照片、美学作品、艺术音乐和趣味心理内容之外,高校还可将学校自行组织开展的诸如心理专业报告讲座、学生自发组织的心理活动等纷纷纳入其中,真实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心理活动要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最后,设置组群交流区,并对交流组群进行精准划分,除学生交流群、师生交流群外,还可划分出教师工作交流群、管理建议群等,为学生和教师都提供交流互动的机会。

以全员育人为导向,构建多元主体聚合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管理体系。“互联网+”时代背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形式,但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高校服务大学生群体,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并未发生改变。所以,高校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借助和利用“互联网+”资源的过程中,始终坚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初目标,在原有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管理体系基础上构建以全员育人为导向、多元主体聚合的新型心理健康服务管理体系:首先,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管理保障机制,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和心理需求,持续优化和调整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管理体系的具体内容,要确保各项与之相关的管理措施得以有效落地实施。其次,高校要梳理清楚和坚决落实各项责任机制,对学校各级工作网络和层级责任做出明确划分,将全员参与心理育人工作的目标落到实处,构建起以校领导统筹、学务处牵头,各学院党委书记为核心、辅导员和心理健康老师为骨干,全体师生及家长共同参与的育心队伍。集中多元主体资源和力量来提升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切实为有心理问题或者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实际性指导和帮助。此外,高校还可尝试推行“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工作机制;强化课堂教学、咨询辅导、实践活动、危机干预和平台建设五大体系,扎实有序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全员参与的大工作格局。

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管理的实效性。近年来有越来越多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技术设备被引入和应用到实际教育教学工作当中,高校在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借助和利用好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比如,通过大数据来分析当前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借助相应人工智能技术来辅助其开展各类阶段性心理测评任务,并做出初步诊断。根据学生的心理数据,生成个体、班级、年级、学校、区域等多级心理监测报告,进行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建立“一生一策”心理档案,记录学生的基本人口信息、家庭教养方式、人格特质等,为心理危机的发生和发展趋势预测提供数据参考。再比如,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来构建起全面完善的大学生心理监测和预警系统,通过综合预警和运算模型,提高心理监测的频次,同时迅速生成大学生心理监测运算结果,以此作为心理教师判断大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或者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重要参考依据,确保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互联网+”时代背景为高校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管理体系和创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提供了全新思路和方向,当越来越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其中,高校必须要及时予以回应并做出有效调整,将原来只停留在线下形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向线上转移,主动与网络接轨,全方位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面貌,切实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效果。(光明网 李思鹏,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