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行业资讯

心理中国论坛 | 新时代积极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价值探究

发布时间:2024-05-24 09:20:04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党喜灵

新时代背景下,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工作压力、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经济压力等,对人们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继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心理问题不仅会伤害到个体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人,甚至波及社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破坏,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良性运转。故而,积极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预防、干预、舒缓、治疗各类心理问题,是新时代所面临的紧急课题。当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已成为国家重要政策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有助于提升大众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面对的压力和挑战也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心理问题也逐渐增加,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在此背景下,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意义重大。一是可提升公众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服务,可以帮助公众更深入地认识自我,理解自己的情绪与行为,掌握应对压力和挑战的技巧。这不仅有助于增强个体的心理承受力,还能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二是可增强个体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指的是个体在面对逆境、压力或创伤时,能够迅速恢复和适应的能力。借助心理服务的支持和引导,个体可以学会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增强自身的心理韧性,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三是可更好应对社会变革中的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在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或新问题,如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有助于提升公众生活质量

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影响生活质量。构建、完善和优化心理服务体系则为此提供解决策略。一是可满足公众心理需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如工作压力、家庭矛盾、人际关系等。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因此,建立一个全面覆盖、便捷高效的心理服务体系,为公众提供及时、专业的心理援助,是满足公众心理需求的关键。二是可提升公众生活质量。心理健康是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身体健康、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等方面密切相关。一个完善的心理服务体系不仅能够为公众提供心理援助,还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公众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挑战的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三是可增强公众幸福感。幸福感是衡量人们生活满意度的重要指标,而心理健康是影响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优化心理服务体系,可以为公众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心理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在同等条件下,可有效增强他们的幸福感。

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当前,人们面临的心理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多。这些压力和挑战往往会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和社会关系的紧张,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立,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化解社会矛盾。一是可降低冲突和矛盾的发生率。社会矛盾往往源于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冲突和认知差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通过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帮助个体调整情绪、优化心态,从而降低冲突和矛盾的发生率。此外,该体系还致力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公众的心理素质和认知水平,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为矛盾的化解创造有利环境。二是有助于改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各种联系与互动。该体系通过提供心理服务和支持,协助个体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例如,在企业和组织中,员工心理辅导和团队建设等服务有助于增进员工间的合作与信任,提升组织的整体绩效与效率。在社区和家庭层面,家庭咨询和亲子教育等服务则有助于加强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与理解,增进家庭的和谐与幸福感。三是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该体系通过改善公众的心理素质和社会关系,可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例如,在应对自然灾害、疫情等突发事件时,该体系能够提供及时的心理援助与支持,帮助公众应对危机、减轻心理压力,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总之,积极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有多重价值,对个体身心健康、群众生活质量、社会良性运转等都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当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仍面临诸多问题,如心理教师队伍缺乏、资源配套不完善、心理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仍需要政府、教育界、社会各界人士等多方力量协同起来,才能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真正发挥其作用。

〔作者:党喜灵,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基金项目:2023年柳州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资助课题“‘健康中国2030’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干预研究” (课题编号:LZJ2023C018);2022年柳州市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名师大师工作室资助项目(2022-MS004)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