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十多个月,大学生杨丹终于精读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写下了51条笔记。书里说:蛤蟆此时突然明白过来,獾永远都成不了咨询师;就和所有愤怒的人一样,獾从来不会倾听别人,只想摆出一副教导者的样子。
“它让我探究自我,不断自省。”杨丹说,与獾的理念完全相反,她参加的校园“聊聊吧”只倾听、不评判,“用倾听而非评判的方式对待他们,也不把自己放在高位或低位,而是平视。”
“聊聊吧”走出教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日“Hug me(抱抱我)”活动。
书籍之于人心,也是一剂“方子”。2025“世界阅读日”倡导全民阅读背景下,杨丹所在的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开了一个“聊聊吧”,以其独特的“阅读疗愈”模式,在校园阅读推广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上探索着新的化学反应。
在“聊聊吧”一起分享阅读疗愈快乐。
“阅读疗愈”从线上到线下
“一个人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他大量阅读,习惯思考,放缓脚步,投入深度对话,并为自己创建了一个丰满的内心世界。”在上川路校区木兰图书馆207室,从推荐书目《优秀的绵羊》第五章“大学的使命”中读到的句子,成为统计与数学学院2023级学生肖直在生命之树上自我蜕变的基石,“与‘聊聊吧’一起成长的两年,也是我在大学生活中不断自我迭代与蜕变的两年。”
阅读疗愈作为一种辅助心理治疗手段,其有效性已得到多项研究证实。当读者在书中找到与自身经历相似的情节或情感时,会产生认同感和共鸣,这种体验有助于情绪的宣泄和认知的重构。
两位创始老师加入聊聊吧,与学生分享大学生活心得。
3年前,两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图书馆的熊金辉老师与法学院党总支书记卫志红老师,在一次电话交流中碰撞出了思想火花。面对疫后学生心理问题增多,她们思考如何通过更贴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最终决定以阅读为媒介,在线上开设一个名为“聊聊吧”的交流平台,通过引导阅读和分享阅读体会,达到“阅疗”纾解焦虑、“阅聊”越快乐的效果。
出乎意料的是,这个起初小众的“聊聊吧”不仅坚持了三年,还逐渐发展为一个涵盖沙龙、团体及个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性平台。截至目前,活动已举办100余场次。
作为会计学院2023级学生,杨丹新学年成了聊聊吧项目的学生负责人。她第一次参加“聊聊吧”是在2023年3月,主题是“爱,需要学习”。“之后我几乎一期不落,在潜移默化中缓解了对容貌的焦虑。从最初的羞涩、缺乏勇气,到现在能够从容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4·23”第30个世界读书日前夕,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开征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出将每年4月第四周设为“全民阅读周”,并鼓励高校将阅读作为重要的教育教学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
“‘聊聊吧’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交流空间,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有着数十年学生教育管理经验的卫志红表示,“这种多元阅读形式,在构建有温度的师生关系、营造书香校园方面实现了多部门的同频共振。”
围绕不同主题向读者推荐阅读书单。
主题设计从共情到共鸣
为了确保“聊聊吧”的深度和广度,熊金辉老师一直负责学校图书馆“阅读力量”主题书展的策划工作。在她手中,推荐书籍既有《必要的丧失》《自卑与超越》《被讨厌的勇气》等经典心理学著作,也有《想点大事:法律是种思维方式》《因为痛所以叫青春》等贴近学生生活的畅销书。
截至目前,已推荐涵盖不同学科专业的书籍百余册。“推荐好书的前提是老师自己要保持阅读兴趣。”熊金辉说,“我们还会邀请学院专业教师和校外专家共同参与荐书,确保推荐书籍的多元性和专业性。”
国际经贸学院2022级学生林靖与书友们,一起共读了2024年诺奖获得者韩江的《素食者》。“我们从女性的自我觉醒、家庭关系的冲突,到个体选择的压迫等多个角度展开交流。观点的碰撞,让我对人性自由有了更多思考。”
“能产生共情的主题,是‘聊聊吧’持续办下来的基础。”熊金辉说。每期活动前,两位老师都根据学生需求精心设计主题,如“经历·成长”“开学那些事儿”“我与财富的关系”等。这些主题针对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通过阅读和讨论为学生提供解决方案。
主题设计既有提前策划的“规定动作”,也有根据热点事件即兴设计的“自选动作”。例如,在校园招聘季,活动围绕“职场新人如何应对压力”展开讨论;在期末考试前,则以“如何缓解考试焦虑”为主题,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阅疗”的最大效果是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并将阅读作为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来立信读书,选择了一个自己喜欢却不被别人看好的专业。”人文学院2023级学生黄鼎豪坦言在“聊聊吧”找到了自己的“特别”。“我的每一次诉说都能得到倾听,收获真诚的赞叹。通过一次次活动,我不断发现自我,慢慢从活动的‘参与者'变为‘组织者'。”
整合多种心理辅导技术,分享交流阅读体验。
互动形式从单一到多样
“抬头率不高是很多活动的通病,但在‘聊聊吧’,学生们总是全神贯注。”卫志红老师笑着说,“关键是要找到他们喜欢接受的方式和氛围。”为避免活动流于形式,两位老师创新性地整合了多种心理辅导技术。学生们不仅通过传统的读书分享交流心得,还体验心理测试、OH卡游戏、NLP主题训练、音乐疗法等互动形式。
为保持“聊聊吧”的开放性,活动还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行业导师共同参与。优秀毕业生、心理咨询师、专业教师、资深HR等嘉宾,通过分享自己的求学、创业经历,或解读对自己产生重大影响的书籍,为学生提供多元视角。熊金辉说,“比如一位资深人事经理在解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时,结合实际的招聘案例,让学生们对职场素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人文学院2022级学生袁昊栋作为外地考生来到上海这座大都市,最初很自卑,怯于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在‘聊聊吧’中不断破局,开辟自我成长空间。”在熊金辉等老师指导下,他作为团队负责人组织的社会调研项目获得了“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特等奖,也改写了学校参赛纪录。
面对一届又一届新同学,卫志红表示,要扩大覆盖面,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促进跨学科交流。她们还计划引入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使线上互动更具沉浸感。“希望有更多‘聊聊吧’这样的跨界组合,纳入学校育人机制。”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秦浦泉表示,“图书馆将利用文献资源和阅读指导教师的优势,在阅读推广上多做探索,在协同育人上多提供支撑。”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徐雁表示,“聊聊吧”将高校阅读推广活动与大学生情绪调适、心理建设和精神保健相结合,开展以“书方子”为抓手的阅读疗愈活动,有助于在校大学生提升“心理健商”,为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打开了一个新窗口。(原标题:《世界读书日@大学图书馆:我们“聊聊吧”,抓个“书方子”,“阅疗”越快乐》解放日报 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