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心理问答

心理问答|在无常中找到生活的锚点 在不确定中继续前行

发布时间:2025-04-17 08:45:00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韩明丽

读者来信:

最近几年,我越来越感受到生活中那些“无常”的东西太多了。尤其是疫情期间,身边的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两个同事的家人,平时身体看起来都很健康,却因为感染新冠病毒突然离世。后来在工作中,我也陆续听到一些让人唏嘘的消息——四五十岁的人,心梗、脑梗说走就走,毫无征兆。有时候还会听到一些更让人诧异的关于生老病死的情形,仿佛生命在某个瞬间就戛然而止。

这些经历让我开始怀疑生命的意义。如果生命如此脆弱,说走就走,那我们努力的意义又在哪里?与此同时,我也感受到计划的无力。比如,有些孩子在报考大学时选择了当时非常热门的专业,但毕业时却发现这些专业已经变得冷门,甚至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计划似乎总是赶不上变化,而那些真正影响人生的重大事情,往往根本不是个人能够决定的。

这样的想法让我陷入了某种虚无主义的困惑:如果一切都是不可控的,那是否意味着所有的事情都不重要?所有的追求都不必执着?所有的努力都毫无意义?可如果真的这样想,生活又会变得无比无聊。

想请教的是,在面对生命的无常和计划的失效时,我们该如何找到意义?如何在不确定中继续前行?如何既不被虚无感吞噬,又能坦然接受那些不可控的部分?

寻常之野

回信:

你提到的同事猝逝、职业选择错位,本质上都是“确定感”被暴力打破的冲击。人类天生渴望掌控命运,就像原始人需要确认洞穴安全才会入睡。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远超想象——我们越追求确定性,就越容易被无常刺痛。

佛教讲“诸行无常”,意思是世间万物都在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现代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确定性幻觉”:攒够首付就安稳了,升到总监就安全了,孩子考上名校就圆满了……但就像你经历的那样,一场意外、一次行业变动,就能把这些“应该”撕出裂缝。这种撕裂感带来的虚无,其实是大脑在提醒我们:“该重新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灭不了’的东西。”

你问“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太大了,就像要捧住整条生命的河流。不如试试把它拆成更小的水滴:比如今天早上,你给阳台的薄荷浇了水,它冒出的新芽让你多看了两眼;午休时同事分享的一块蛋糕,甜得恰到好处;晚上回家,孩子扑进你怀里的重量——这些瞬间没有宏大的意义,却像细沙聚成塔,悄悄填满了生活的缝隙。

意义不是刻在石碑上的字,而是脚踩出来的路。真正的“意义系统”,经常藏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等待我们寻宝一样找到它们的藏身之所。

先给生活扎一个“粗粝的根”。不必追求完美规划,先抓住那些“摔不掉的本事”。我有个来访者曾失业半年,最艰难时靠帮人修手机屏幕赚生活费——他说,当初学这个技能只是觉得“好玩”,没想到成了“至暗时刻”里的火把。你可以试试,每月存一笔“应急咖啡钱”,哪怕只存50块,存在一个专门的账户里,命名为“不管怎样我都能吃上下一顿饭”;周末花两小时学一项“能带走的手艺”,比如用手机剪一段小视频,用简单的食材做一顿热乎饭,这些本事会像影子一样跟着你,让你知道“我能兜底”。

允许自己做一只“散步的云”。我们总被“必须到达某个地方”的执念困住,却忘了路上的风、街角的面包香、陌生人的一个微笑,这些本身就是活着的证据。我有个习惯,每天睡前会在手机备忘录写“三个不花钱的小确幸”:可能是地铁上读到一句打动我的广告语,小区里新开的一丛月季,甚至是今天成功拧开了很紧的果酱瓶。这些小事像星星,在回看时会连成独属于你的星座。

让自己成为“流动的河”。意义有时候藏在“给予”里。我认识一位退休的语文老师,每周去社区教老人用智能手机,她说最开心的是看到有个老人第一次给远方的孙子发语音时,眼睛里亮起来的光。你不必做大事,试试把家里闲置的围巾送给楼下的环卫阿姨;与同事分享你擅长的一个生活小技巧;甚至在朋友圈分享一本你喜欢的书——这些微小的连接,会让你感觉自己是某个更大系统里的齿轮,虽小却不可或缺。

分享一个与无常共处的秘诀—-给自己的生活点亮一团“心火”。

去年冬天,我在医院陪床时遇到一位患癌的阿姨。她床头摆着一本皱巴巴的笔记本,写满了“想做的100件小事”:“在雪地里打一次滚”“给初恋写封信(不寄)”“学会煮一碗像样的阳春面”……她告诉我,这些事就像火柴,每次划亮一根,就能看清脚下的一小块路。

你可以试试这样问自己,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今天最想完成的事是什么?(可能是给妈妈梳一次头,把一直没勇气发的消息发出去)有没有一件事,哪怕没人鼓掌,你还是会默默坚持?(比如坚持给小区的流浪猫投喂猫粮,比如每年都会资助一个留守儿童的文具和书包)当你老了,回忆起现在,最希望记住的是什么?(肯定不是银行卡的数字,而是某个与朋友促膝长谈的夜晚。)

这些答案,就是你心里的“心火”。它可能很小,却能在无常的夜里,照亮你眼前的三步路。

你现在的迷茫,像极了我们小时候第一次学游泳:在池边抓着扶手,觉得水太凉、世界太晃,害怕一松手就会沉下去。但后来发现,真正让我稳住的,不是抓紧扶手,而是学会调整呼吸,让身体慢慢适应水的流动。

不必急着找到答案,先试着在每天的琐碎里,给自己留一点“不为什么”的时光:晒晒太阳,喝杯热茶,看看云怎么飘,树怎么摇。

生活的“水”永远在变,有时平静,有时汹涌,但你早已具备游泳的本能——那些被你忽略的小确幸、默默积累的小本事、心里偶尔闪过的温热瞬间,都是你暗藏的浮力。(经济观察报 韩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