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最新报道

记者手记:懂得抑郁症这种病,才能给予真正的支持

发布时间:2025-10-20 10:48:26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谭思静

因为工作,我常常来到精神专科医院。门诊外的长椅上总是坐满了人,他们看起来与常人无异——衣着整洁,神态平静,我记得有一次我被一个女孩精致的亮色美甲吸引住了,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他们并非放弃了生活,恰恰相反,他们正努力地让自己好起来。

同样因为工作,我采访过许多抑郁症患者的家人。“不理解、不接受”仍是普遍的态度。尽管“抑郁症”已成为大众熟知的词汇,但大家的认知却远远没有跟上。

我们太习惯对情绪低落的人说“想开点”。可对抑郁症患者来说,这句话近乎残忍。当脑内的神经递质已经失衡,情绪早不是意志能控制的。这样的劝慰,只会加重他们的自我攻击:“是不是我不够坚强?是不是我在无病呻吟?”

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抑郁症被广泛讨论,一种新的认知偏差正在出现。有人说:“现在去医院做量表,谁都会被诊断成抑郁症。”仿佛抑郁症只是一时的心情低落,是脆弱矫情,是钻牛角尖。

不是的。

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社会把抑郁症看作一种真实的、系统的疾病。就像高血压需要服药、骨折需要固定,抑郁症也有着明确的生物学基础与临床表现:持续的情绪低谷、认知功能的下降、注意力的涣散、身体的疲惫与失眠……可能不容易被发现,却真实地侵蚀着一个人。

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懂得如何真正地支持他们:鼓励他们按时复诊、规律服药,而不是因担心副作用而劝他们放弃治疗;把他们看作一个正在经历病痛的人,陪伴他们走过漫长的康复期,而不是期待他们“立刻振作起来”。

那个染着漂亮指甲的女孩,杜蔚的自我怀疑、封小达的绝望与重生,都在告诉我们同一件事:治愈始于被完整地“看见”。看见他们对美好的向往,看见他们沉默之下的挣扎和努力,看见疾病背后,那个始终渴望好好生活的、具体的人。(中国青年报谭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