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原创

关爱劳动者心理健康:职业性精神障碍首入法定保障体系 诊断标准发布

发布时间:2025-04-27 10:01:22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辛理

2025年4月25日至5月1日是第23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当日,2025年全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启动仪式在江苏南京举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沈洪兵在现场表示,今年的宣传周主题为“关爱劳动者心理健康”,将围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标准开展宣传阐释,以大力推进职业健康保护行动为载体,以职业健康知识科普为切入点,指导劳动者践行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升职业健康素养。

“将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纳入职业病,这标志着我国职业病防治体系实现了从关注生理健康向身心全面保护的跨越式发展!”在当天启动的广东省·广州市《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中,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纪委书记夏丽华表示,劳动者的职业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民生事项之一。

2024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发布的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首次将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列为法定职业病,并新增“职业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病种,覆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高风险岗位(限于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人民警察、医疗卫生人员、消防救援等应急救援人员),确诊患者将依法享受治疗、康复及岗位调整等权益,工伤保险与民事赔偿双重保障同步落地。据悉,新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自2025年8月1日起实施。

为配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实施,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25年4月3日发布了《职业性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标准》。近日,广东省已经完成首批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诊断医师培训考核工作,共有56名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诊断医师通过考核。这也将切实保障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应急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权益。

“当出现易怒、注意力涣散或持续焦虑时,就是身心发出的警报。”广州市精神卫生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专家周亮教授在首场心理健康宣讲中表示,他建议劳动者建立“心理隔离区”:“拒绝无效社交,培养工作外的兴趣点,把‘有趣’作为抗压良药,保持高度自信心,多和朋友在一起,多参加集体活动,学会团队合作,从中体会到乐趣,从而疏解压力。”现场一位企业员工陈女士坦言,生产线节奏常令人“情绪过载”,“学会下班后跳健康操、参加读书会,才找回生活平衡”。

附:

《职业性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标准》解读

2024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新增2个职业病类别和2种具体职业病,其中,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类别中新增创伤后应激障碍(限于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人民警察、医疗卫生人员、消防救援等应急救援人员)。为实现对职业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规范诊断,制定《职业性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标准》。

本标准通过综合分析国际劳工组织及部分国家和地区关于职业性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标准、职业卫生调查及诊断指南等资料,结合我国相关调查研究结果和标准的可操作性要求,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基础上,对职业性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的关键技术作出判定指标。本标准适用于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人民警察、医疗卫生人员、消防救援等应急救援人员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规范了“职业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术语和定义。

(二)规定了职业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原则,强调职业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与职业特征、参与职业活动的性质有关,强调做好职业健康监护的重要性。

(三)规定了职业性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判定指标,强调需同时具备突发事件处置经历、“三联征”症状、严重功能损害,并排除其他因素所致类似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