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原创

心理问答|孩子在学校被恐吓,我该怎么办? “嬉笑打闹”有边界

发布时间:2024-11-26 09:00:00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阿达丽

Q: 15岁的儿子跟同学玩闹,没想到对方却开不起玩笑动了怒,掐了我儿子的脖子,还威胁说在校外要打他。儿子没有还手,后来被同学拉开,老师也让他们和解了。但我很气愤,更害怕对方真会报复儿子,该找班主任或对方家长聊聊吗?

A:家长觉得孩子遭受了恐吓,同时担心恐吓的内容真实发生,气愤不已想找人谈谈,但这件事情的起因,是孩子玩闹触怒了对方在先,也在老师的调解下最终和解。无论找家长还是老师,都不合适。但有一个人是可以聊,且必须聊的,那就是孩子。

往往不好的事情中蕴含着好的一面,那就是孩子因此知道了“嬉笑打闹”是有边界的。对十四五岁的男孩而言,打打闹闹非常正常,但在这个“肆意打闹”的背后,有很大的隐患。这件事也让孩子知道: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与别人打成一片。这些年,因为对方不经意或者非故意的“先招惹”发生的悲剧很多。前两天就有一条新闻,在某大学食堂,因占座问题,女生先动手打了对方一下,没想到遭到对方的猛烈还击。在这里先不评判对错,仅说这个女生被打后遭受的身体疼痛,算不算是无妄之灾?她在随意出手第一下的时候,绝对没有想过对方会有如此过激的反应吧?

这件事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打破孩子和家长“想当然”的思维模式。如今的社会,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我们不知道对方目前的状态怎样、承受着怎样的压力,不知道无心的嬉笑玩闹是否会触碰到对方的底线,更不知道自己的言行会不会成为压垮对方的最后一根稻草。人与人是不同的,要让孩子学习甄别,树立边界意识,懂得控制自己语言和行为,千万不可想当然。就像家长,也把这件事想当然地定义为对方“开不起玩笑”。

孩子在经历中成长。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通过这件事,家长要教会孩子如何在综合个人需求和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做出有建设性的决定和选择。(阿达丽 儿童心理专家 中国网心理中国特约《婚姻与家庭》杂志供稿 网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