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心理“救援”服务送进山村深处
发布时间:2023-08-18 07:59:59 | 来源:中国网心理中国 | 作者:尹希宁 张敏等7月29日至8月2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灾害,共造成近129万人受灾。灾害过后,受灾群众如何做好心理调节、哪些群体的心理变化需要重点关注?最近,来自北京安定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医院的心理救治医疗队走进受灾较重的地区及部分安置点,开出“心灵处方”。团房山区委也组织了志愿服务队深入一线,提供咨询服务。
灾后心理创伤需及早干预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介绍说,地震、洪水等灾难导致的亲友去世及财政损失可能会让受灾群众出现心理创伤,甚至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在此次洪灾中,外界对灾区的大力支持可以减少受灾群众的心理创伤,但对小部分产生心理问题的人群,则需要专业人士及时干预,给予心理援助。
8月2日,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医院第一批心理援助队就走进深山,李岳朋是其中的一名大夫。他最早的工作是对滞留在落坡岭社区的K396列车旅客进行心理疏导。
当李岳朋到达落坡岭时,K396列车的900多名乘客已经因暴雨受困超过48小时。列车工作人员告诉李岳朋,8月1日晚,有一名20多岁的女性情绪崩溃,有大哭、喊叫等表现。
李岳朋主动联系该女子对其进行心理干预与疏导,他引导这名女子说出心里的烦躁,使用共情、接纳情绪等咨询方法与她沟通,半小时后该女子的情绪明显好转。结束心理干预后,李岳朋还叮嘱救援人员在徒步下山的路上对其特别照顾。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主任医师钱英表示,灾后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援助分为3个关键时间段,即灾后1-3天,灾后两周内,和灾后1个月。在这3个时间段内,涉灾群体可能会经历麻木震惊期、否认追寻期、沮丧期和重新连接期4个心理阶段。
钱英介绍,处于麻木震惊期的群体可能会有大脑空白、震惊等表现,这时候周围尽量保证基本生活有人陪伴,避免让当事人陷入自责;处于否认追寻期的群体往往难以接受现实,希望回溯灾前生活,身边人可允许其回顾过往,不用立刻将思绪回归到现实状态;当涉灾群体处于沮丧期时,希望得到周围人的共情;进入重新连接期后,则可通过恢复基本生活、自我调节等形式逐步回归现实。
识别重点人群
钱英表示,灾难发生后,受灾群众、遇难者家属及亲人、一线救援人员和受灾难报道或画面影响人群的心理状况都应当提高关注。其中,老年人、儿童、孕妇需是重点关注人群。
龙泉医院副院长尚正君曾多次参与灾后心理救援。在他看来,心理援助医疗队深入山村后,需要在第一时间摸清社区、村落的人员基本面,通过观察、交流等方式识别需要援助的重点人群,精准问诊。
8月12日,尚正君与门头沟区大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走进山区深处千军台村。此次暴雨过后,千军台村处于信号中断的状态,医疗队伍只能通过挨家挨户上门的方式为群众送医送药。
当医疗队同事给村民问诊、量血压时,尚正君的工作也开始了。“您吃过饭了吗?睡眠都还好吧?”走进村民家中,尚正君用拉家常的方式判断村民的心理状态。他解释,灾区心理援助与门诊就医不同,一是无法按照常规标准流程开展,必须做到进村后快速识别、精准援助;二是根据当地居民对心理援助的认知,通常不主动亮明身份,而是用话题拉近与村民的距离,引导居民主动倾诉,必要时给予药物干预。
尚正君介绍,专业人员到达灾区后,首先给予灾民心理支持,减轻村民的不安感和无助感,其次对村民开展心理状况评估,对存在严重焦虑、抑郁和失眠的人员除给予心理干预外,必要的给予药物治疗。
边心理疏导,边解决实际问题
“有事您吱声,没事聊聊天”,这是立在北京房山区西潞街道北潞园社区志愿服务岗的标语。8月5日起,团房山区委组建的多支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伍,走进西潞街道社区、石楼镇安置点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疏导、科普心理舒压方法等服务。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者除了倾听、疏导,还会通过帮助居民解决实际的问题来缓解大家的情绪。
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与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会的志愿者团队领队叶颖介绍,在给居民做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往往以帮助群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为切入点,在帮助群众转移家中物品、清理受损物品等过程中开展心理援助。除了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去倾听和共情,志愿者还需要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与群众建立信任关系,链接资源,构建支持系统。
“你真正关心他们的时候,他们能感受到。”同在北璐鑫社区进行心理服务的志愿者潘祎说。潘祎了解到,有一名中年女士刚刚做完手术出院,就接连获知了亲人去世、新房在暴雨中受损的消息,心理受到很大冲击。在服务结束后,潘祎主动留下了志愿服务的紧急联系方式,跟进服务对象的心理状况。
潘祎说,不少居民已经将志愿服务岗当成了问讯处,询问诸如物业办公位置、物资领取点位、电动车能否充电,网络何时修复等问题。潘祎和志愿伙伴们也在工作时间内尽可能解答,“只要你给他解答了,他焦虑的情绪很快就减少了”,潘祎说。
眼下,不少社区或村落的居民已进入灾后重建阶段。进驻山区的心理医疗队伍还将步履不停,引导居民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缓解心理压力,提升连接感、效能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 张敏 实习生陈智敏)
中国在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研究领域整体实力居世界第三2023-08-18
北京:心理“救援”服务送进山村深处2023-08-18
你追求的是美丽还是枷锁? 青少年“容貌焦虑”成热门话题2023-08-18
农村未成年人心理服务与援助工作培训班在北大启动2023-08-17
对象总是打击我,该怎么办? 请直接沟通而非不断忍让2023-08-17
职场新人,小心这些心理学“套路”2023-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