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要闻推荐

渴望被关注又怕被看透 年轻人开始为社交做减法

发布时间:2023-07-10 15:16:28 |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 作者:常莹

近日,媒体的一项调查显示,59.4%的受访者觉得朋友圈中的“无效社交”多,64.2%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存在心理上或行动上的“社交卡顿”,其中26.7%的受访青年觉得自己在线下社交中有障碍,17.0%的受访青年感觉线上社交时存在障碍,20.5%的受访青年感觉线上线下自己都有问题。仅有三成青年认为自己没有社交困难。为朋友圈减负,“渴望被关注,又害怕被看透”,当下年轻人正想方设法从繁杂的关系中抽离出来,屏蔽朋友同事,朋友圈三天可见……


作为一个社会人,社交是一个人避不开的课题,网络上围绕社交的讨论一直热度不减。社交卡顿,继“社牛”“社恐”之后,又一个关于社交的新词,再次将部分年轻人的一种社交状态进行了概括。所谓社交卡顿,是对社交感到焦虑迷茫的一种状态,对陷入无效社交感到时间浪费,也害怕远离社交而感到孤独。社交卡在那了,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害怕社交,也怕失去。从数据上看,过半参与问卷的年轻人都有这样的感触。这种社交状态其实并不陌生。现实中的很多人可能正在经历。

说到这,不禁让人思索,为何当下的年轻人会经历社交卡顿?影响当代年轻人的社交态度的原因或有很多,有一点不容忽视,科技的飞跃所带来社交场景变化。在过去,没有手机、互联网,车马邮件都慢,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便显得尤为珍贵。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交通方式的不断变化,影响社交的重要因素时间与空间都不再是阻碍。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置身社交环境中,也可以随时随地被社交所“召唤”。

无论是强关系,还是弱关系,动动手指,就能实现信息的交流,当代的社交方式无疑便捷高效。而随时随地就可以触发的社交也会带来很多无效信息,就产生了无效社交,比如这几年被人们吐槽的好久不联系朋友的“要赞”、一些工作群里不得已的回复等等。无效社交是指那种无法给你的精神、感情、工作、生活带来任何愉悦感和进步的社交活动。在这样的社交场景中,人们变得谨慎、怀疑,无法分享和表达真实的自我。于是年轻人想为社交减负,这种减负很容易理解。一个人的注意力和精力是有限的,若被无效社交所捆绑,对于社交的感知势必过载,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社交倦怠。

还记得你朋友圈的朋友一开始如何产生联结的吗?或是一次偶然的相识,或是有过一面之缘,或是多年未曾谋面的亲友同事,后来,疏于联络,没了共同语言就成了泛泛的“点赞之交”。有的人把朋友圈改成了三天可见,有的人也选择不看朋友圈。从这个角度上思考,当技术不断为人们拓展社交边界,人们也在不断变化的社交形态中,主动把握社交的分寸感,从无效社交中挣脱,渴望更高质量的社交。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交是人的生存本能。其实,人人都渴望拥有理想的社交状态,与知己挚友相谈甚欢,而不是社交软件上的匆匆一瞥。社交卡顿的出现也并不奇怪,与其说年轻人为社交而焦虑,不如说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社交边界,更在意社交的舒适感。年轻人为社交做减法,远离烦躁的、冗余的无效社交,将精力用在学习、提升能力上,用在建立积极、真诚的社交关系上,可谓清醒的社交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