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热点观察

教育的“情感转向”与“全人”培养

发布时间:2023-06-20 08:51:34 | 来源:黄忠敬 | 作者:黄忠敬

【专家视点】

人类一直以来就对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感兴趣。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任何人都会生气,这很容易,但是在正确的时间,为了正确的目的,以正确的方式,对正确的人,以正确的程度生气,这并不容易”。正因为如此,情感长期以来一直是人类津津乐道的话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情感研究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主题,恰恰相反,直到19世纪末,达尔文出版了《人类和动物的表情》才正式开启了情感研究的先河。

到了20世纪末,教育领域才发生了“情感转向”。这种转向有三次:第一次,从“认知”到“情感”的转向,也就是从智商到情商的转向;第二次,从“心理”到“教育”的转向,从心理学领域,到了教育学领域;第三次,从“国家”到“国际”的转向,不仅在国家层面上,甚至在国际层面上形成全球改革运动。

第一次转向:从“认知”到“情感”

20世纪初,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智力测验运动,其中有一个代表人物桑代克,影响巨大。在美国历史学家拉格曼《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困扰不断的教育研究的历史》一书里有一句话非常有说服力,“桑代克的成功与杜威的失败,是影响教育研究的重大事件”。说明20世纪初的时候,对智商关注非常高,在整个20世纪也是这样一种态势。

心理学家阿什(Ash,M.)研究了美国1954年到1983年的教育心理学教材,进行了很好的量化分析。他分析教材里关注的重点是智力、记忆和遗忘,并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达到高峰。而在情感和人格方面研究很少,这个研究说明了20世纪教育心理学的重心在智商而非情商方面。

其实智力这个概念也是在不断发展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家对智力的理解,超越了“认知”的维度,越来越强调“情感”维度,这为“情感智力”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心理学不断发展,也在挑战传统认为的智力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观点,越来越强调智力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也是品格和能力的综合表现。这种深度与宽度上的概念拓展,为心理学研究转向教育学实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随着智力概念的发展,大家越来越认可一种观点,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1990年“情感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概念被提出,当时把“情感智力”界定为识别自己和他人情感,并且利用这些情感来指导自己的思维和助力自己行动的能力。尽管20世纪60年代有情感智力的概念,但是没有得到认可,直到90年代才得到认可。这意味着第一次的转型出现了,也就是从认知的智力走向了情感的智力。   

第二次转向:从“心理”到“教育”

从心理学的研究转向教育的实践,这个转向有一个桥梁式的人物:哈佛大学戈尔曼(Goleman,D.),他在1995年的时候,出版了一本书叫《情感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中文版译为《情商》),当年这本书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为什么它的影响力这么大?因为它超越了传统心理学对于情感智力的界定,不再局限于把情感智力归结为感知、使用和理解、管理情绪,以及利用情绪进行推理的能力,而是混合和吸纳了其他人格特征,包括坚持、热情、乐观和自信等。这种拓展起到很大的效果,它把情感智力由一个学术的概念,推向了实践的概念。在书中,有一章专门探讨“情感教育”实践,这样,情感智力从心理学领域进入到教育学领域,在当时的中小学受到空前的欢迎。

于是有了第二个转向,从“智力”(intelligence)转向了“能力”(competence)。具体体现在从智力测验,走向了教育实践;从关注个体到越来越关注群体;从心理学的治疗模式,转向教育的预防模式和成长模式。

在教育领域是如何实践的呢?这里略举几例。比如说对教师的情绪劳动研究。马克思有一个经典学说:人的劳动有两类,一种是物质劳动,一种是精神劳动。美国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认为还存在第三种劳动,即“情绪劳动”,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得到了很大的反响。所以教师的情绪劳动,也成了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

再如教师教育的情感教育,以及教师如何支持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情感发展又如何影响到自己的学习成绩等等,这些研究有很多,尤其是社会与情感能力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颇具启发意义。也就是说,情感与认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关系。

现在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更是一种情感的实践。所以教师的情感实践在课堂上特别有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有情感的支持,要有教学的“温度”,体现出道德性、关系性和育人性。

第三次转向:从“国家”到“国际”

从国际层面来看,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把社会与情感能力作为政策的优先发展领域。比如美国,2011年就开始颁布相关法案。2015年发布了专门的法案,对社会与情感学习(SEL)做出明确的规定,效果很明显。2020年,美国有20个州采取了SEL的K-12学习标准,50个州采用了SEL的学前教育标准。2005年,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在中小学持续推进社会与情感学习项目(SEAL),在英格兰地区有70%的中学和90%的小学参与了该项目。其他发达国家像澳大利亚、德国和日本等也有相关的政策规定。

中国目前也在持续推进社会与情感学习的过程中。2021年,我国首次发布了中国青少年的社会情感能力的测评报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正式开启了中国教育情感转向的新征程。

不同的国家在社会与情感学习实施过程中有一些差异。有的以政府为主,有的以专业组织为主,有的以社会力量为主。比如哥伦比亚,是举全国之力来推进;专业组织的引领,主要指一些专业性机构,比如国际上的知名大学,建立了相关研究中心,积极推进社会与情感学习;社会力量的推动,主要是基金会和协会的推动,像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就是以社会的力量在推进这样一项前瞻性的工作。

从发展阶段来看,1994年之前主要是学术力量在主导,1994年到2014年进入专业化时期。2021年之后,社会与情感能力进入到全球推广时代,这个时候国际组织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意味着发生了一个转向,也就是从“国家”走向“国际”。最典型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儿基会在170多个国家推进社会情感能力的项目。国际经合组织(OECD)在2015年发布了一个有影响力的报告《促进社会进步的技能:社会与情感的力量》,明确指出社会与情感能力是21世纪的核心软实力,并于2021年向全球发布了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报告,在全球大力推行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测评与实践。这标志着社会与情感能力已经超越了国家的层面,在国际上进行了大力推行,成了全球的政策改革运动,这个运动的目标指向,就是超越学科学习,走向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这也非常契合当下我国提出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样一个核心主题。

总之,我们重新发现了情感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教育发生了“情感转向”,培养“全人”成为新时代的风向标,成为教育改革的指南针。

(作者:黄忠敬,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