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自己“每天都要正能量” 为什么还是快乐不起来?
发布时间:2023-08-07 10:55:24 | 来源:央视网 | 作者:阚纯裕你最近一次感受到纯粹的快乐是什么时候?
孩提时代,父母总把“长大就好了”挂在嘴边。
学生时期,老师把“上大学就好了”重复了一遍又一遍。
大学时光里,你想的总是“毕业就大功告成了”。
但真的走出象牙塔了,我们又开始怀念从前。现实的生活总是让人觉得有点疲惫,我们追逐快乐,却总是和快乐保持距离,一些负面情绪倒成为了我们的老朋友。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副研究员、二级心理咨询师王葵关注到人们负性情绪上升的趋势,也和央视网《新闻+》记者聊了聊应该怎样面对负性情绪。
《新闻+》记者:什么是负性情绪?
王葵:负性情绪是那些让你感觉难过的所有情绪的总称,比如沮丧、愤怒、焦虑、嫉妒、伤心、害怕、自责等。
《新闻+》记者:人们的负性情绪在变多吗?为什么?
王葵:和过去相比,负性情绪在今天的年轻人中似乎变得越来越常见。一个原因是生活方式的变化。几十年以前,我国主要还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中,耕种的节奏随着四时节律而变化。农忙和农闲的时段,基本上是确定的。而今天,人们每天的作息受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影响已经比较小了,忙碌已经成为一个常态。
此外,过去人们很少离开自己的家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该去求助于谁,基本上是较为确定的。今天的年轻人,不少是离开了自己家乡的,会遇到形形色色不知如何求解,也不知该向谁求助的问题。
《新闻+》记者:缓解负性情绪有哪些错误做法?
王葵:负性情绪的来袭,常常带来苦涩的体验,大概没有人会喜欢这种感受。人们第一个冲动可能是逃避和否认,拼命想让它停下来。有些人想做情绪的主人,希望能够让情绪听话。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更可能是情绪成为我们的主人,而不是相反。也许我们可以将情绪视为伙伴,去识别它背后的信号。
逃避情绪其实很难实现。人们往往认为逃避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包括逃避负性情绪。逃避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然而这种逃避往往只有短期效果,长期而言有害无益。一些潜在的逃避可能很隐蔽,会以社会可以接受的情况出现。比如为了逃避亲密关系中的冲突带来的痛苦,就一头扎进工作中,希望从工作中获得解脱。这种情况下,工作可能会占住你的大脑,暂时缓解你的痛苦,还可能带来成就感。然而,这些“努力”的人可能最终面临一个窘境——为什么我那么努力,那么成功,还是不幸福?因此,学会在生活中安顿自己,其实是一场必需的修行。
拒绝负性情绪,告诉自己“每天都要正能量满满”,也可能事与愿违。首先,要否认负性情绪需要很多能量,这些能量的消耗会让自己容易疲惫;其次,这种对抗负性情绪的心态也会导致你和自己的内在缺乏联结。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你对负性情绪不敏感,你觉得自己心里不舒服,但是很难识别这种情绪是什么。更可怕的是,你可能对自己的正性情绪也不敏感——个体的情绪体验整个就成为一个混沌的状态。
只有直面情绪,体会情绪,我们才能从负性的情绪中得到有意义的信号。
《新闻+》记者:当负性情绪来袭,我们可以怎么办?
王葵:首先,需要几分钟的深呼吸。当负性情绪到来的时候,我们的呼吸通常会变得很浅,这时候,可以试着深呼吸。通常五分钟以上深呼吸,并保持对呼吸的觉知,就能够把我们的“心”定住——让我们关注当下,而不是被情绪裹挟。深呼吸对于场地和周围的环境并没有太高的要求,并非一定需要一个安静的空间,在地铁上、办公桌前,或者在开车时,都可以进行深呼吸。深呼吸能够唤醒我们的副交感神经系统,这个系统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内在的宁静。
其次,让自己走出去,动起来。无论是出去观花,还是大汗淋漓地跑步,通常都能够缓解我们的情绪。如果不喜欢跑步,就不要强迫自己去跑步,散步也是可以的。记住,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要强迫自己。
第三,积极寻找社会支持。如果有信得过的朋友和家人,可以和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不少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在另一个城市生活,孤独正成为一种越来越常见的现象。不少人身边可能没有这样合适的人(记住并不只是你一个),这时候也可以考虑寻求咨询师的帮助。
第四,写日记。当我们把心事写进日记本的时候,往往也是对情绪的整理过程。但是在写日记的时候,要注意保持相对的“客观”,不能只往日记本里写不开心的事情。虽然我们过去经历的事情似乎都储存在我们的记忆库中,然而当我们打开记忆这扇门,随手能够找到什么样的东西,却部分取决于我们的心情。开心的时候更容易想到开心的事,心情不好时我们也更容易想起一些不开心的事,如果这时候再打开笔记本,看到的也是不开心的经历,那么很容易出现“负负更负”的情境。记住,心情好的时候,也需要往日记本里放一些内容。
最后,接纳自己的情绪。当负性情绪来袭,年轻的人可能希望自己能够“心静如水”,能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然而,生活在世间,时时刻刻,我们都在体验着这个外部世界。如果说这种体验是有滋味的,那么我们的情绪必然有波动。因此,渴望自己“心静如水”这种感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是一个恰当的目标。如果你恰好把“心静如水”当作自己的目标,那么请把这个目标删除。
健康的适应需要对世界的感知,而感知往往会带来痛苦的感受。体验负性情绪也因而是我们生活中一个难以拒绝的部分。(记者/阚纯裕)
代际支持与中国老年人抑郁症状关系呈现城乡差异2023-08-09
蓝皮书总报告 |2022年国民心理健康调查报告2023-08-09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工作倦怠加剧抑郁风险2023-08-09
人工智能赋能心理诊断 这家企业用科技服务人类精神健康2023-08-08
高考失利复读生崩溃 心理师助她度过最艰难时光2023-08-08
习惯性“抬杠”,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023-08-08